其它

藝術家的成名關鍵(二) 如何讓對的人看見

繼上次說到藝術新銳與藝術經紀的關係,不免就要談到如何是一位好的藝術新銳,畢竟沒有兩把刷子,也很難讓人關注。這裡我說的不代表是所有藝術經紀在看藝術創作者的標準,僅僅是我個人的對藝術創作者的觀察-「參差錯落、起承轉合、疏密聚散、知黑佈白

每個藝術創作者,他在構思他的作品時,相信都是全神貫注在構思他的作品。我有時會發現,整個作品雖有抓住那16字箴言的表面意思,但總能在藝術作品當中發現,那樣的呆板、生硬,細細觀察下只有抓住它的形,卻沒抓住它的意。比如說一隻鯊魚,但它的構造轉折非常生硬,整個就是怪。即便它的整體非常完美,但它出現在森林,那個感覺也不太對。即便它的環境對了,但是隨著時間演變、環境影響,作品的變化也與環境不符,這樣的作品也很難吸引人。

藝術家的成名關鍵(二) 如何讓對的人看見

《樹幹骨架形成》

這還是一個單一作品,但如果是數個類似的作品出現在同個空間,像是一群人在一個畫面裡,均勻的分布就是有股不自然,畢竟一個空間哩,人的分布本來就不像是象限那樣的規矩。抑或是不同類型的作品,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呼應,也是考慮的重點。

材料的運用也是一個難題,用不好就是破壞整個作品。金屬剛硬該如何運用,才能像水一般?木頭剛直如何運用,才能帶出溫度?石頭沉重如何運用,才能像雲一般輕盈。這沒有經過千錘百鍊的嘗試,是很難做出那樣的感覺。

藝術家的成名關鍵(二) 如何讓對的人看見

《愛不釋手的民眾與藝術裝置的互動》

以上種種,考驗的是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感覺。一個藝術創作在我看來是一種飽和的氛圍,當人走入那個場域下,自然而然就融入環境與作品裡,那樣的自然,彷彿就應該那樣子的存在。整體就像是行草書般的行雲流水,也像體內的氣體流動那樣,圓潤、滑順,一環扣著一環。彷彿自己與環境、作品相互呼應,自己一個小動作,就可以使整體的感覺產生了變化,這體驗會讓人捨不得離開。

當每個創作品都帶給我新奇的感受,且又是那麼的舒服時,這樣的創作者就是我眼中的有價值的藝術新銳。當然如何把好的藝術新銳持續維持那個創作溫度以及創作生命,就考驗藝術經紀的功力了,而我將在「藝術家的成名關鍵(三) 如何成為一個諸葛」與大家探討。

藝術裝置創作者.希尼

寫於台北

Sidney希尼

裝置藝術創作者‧希尼 喜歡把環境與人的關係情感融入到藝術品 再把藝術品融入環境與人互動 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了解每個人的故事 讓自己有源源不絕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