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我想聊聊:找回「內向者」的自己

那天,聽著一群人開心地討論自己插不太上的話題時,〈內向者〉這個主題又浮現腦海。認真來說,不是自己插不上話,而是過於熱鬧的場合,我好像更沒有想要參與討論的動力;繼續做著自己的事、留在自己的思考中,才是我感到自在的方式,雖然團體中沉默的自己好像是個怪咖。

多年前,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我聽到Ted上這場分享:內向者的力量,後續坊間有許多文章和書籍的分享,讓大家對於「內向者」有了更多的認識。

自幼看著父母親經商的背影長大,似乎自己若走上與「商業」相關的職涯是最名正言順的選擇了。的確,高中畢業去澳洲讀書,科系選擇就是Business Studies、International Business,學科以管理為主、語文為輔。我還記得與同學討論何以選擇Business的原因:因為學成回國後想協助父母。返國後,父母親建議我先在外面的公司磨練、累績工作經驗,但「國際企業系+英日文」回台可以做什麼工作?我其實沒有什麼概念,與朋友們聊過發現好像只有兩個選擇:教英文或當業務。那時,我對教英文是排斥的,因為我不喜歡「老師」這個職業;這樣的排斥感,應該是因為自己在國高中學習受創的經驗吧!意即,「業務」就成了我唯一的工作選擇了。最後,我選擇在英文為主、日文為輔的傳產當國外業務,我想,選擇留在傳產領域是仍想與父母的領域有所連結吧。但最終,我也未真的返家協助父母親,因為產業沒落我來不及做些什麼了。

返台多年來,我一直是位「國外業務」,但我也多少感覺到自己的性格似乎並不適合「當業務」。慶幸的是,傳產裡的國外業務與國內業務是有文化上差異的,而其中存在的差異性或許也正是我能勝任國外業務的原因吧。在國外業務工作上,與不同國籍背景的客戶交際應酬是必要的,所以我學會了如何找話題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動。工作應酬上,我覺得自己蠻能聊的,但應酬結束後我常累的不想開口講話@@ 我也總是納悶著:何以幾小時的應酬遠比工作超時來得疲憊?

內向者的「充電方式」文中,我看著影片頻頻點頭,因未曾理解及未曾被理解的自己,好像得到一些認同與支持了。才認知思考或許我真的不是個適合當業務的人,但卻也因為「工作」所需,我培養出必要的工作能力–人際社交互動技巧。在跨入心理相關工作領域後,我學會花更多的時間關注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學著卸下不必要的社會面具,我希望自己能盡量維持內外的一致性。

內向者的力量影片最後提及的〈3個行動呼籲 3 calls for action〉:

1. 停止瘋狂的團體小組工作

stop the madness for constant group work

(每個人都需先有獨立自主的思考時間與空間)

2. 去戶外、荒野探索,就像佛祖一樣得到自己的啟示

go to the wilderness be like Buddha have your own revelations

(深入自己的腦海中,多點獨立及深入的思考)

3. 看看自己攜帶的行李箱中放了什麼及為何而放

take good look what’s inside your own suitcase and why you put it there

(即使與旁人不一樣也無妨,但若有機會請於感到自在、且願意的情況下與旁人分享你/內向者的想法)

我是Iming心理師,在個人成長的旅途上,與你分享我的心發現。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