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滿村聽說蔡中郎

(圖文不符)

 

家人提及東漢蔡邕文采斐然,可惜後世聲名不顯。蔡邕擅長的賦早已沒落,連唐代文人都很少提及蔡邕的文學成就,何況如今。文體一如生命,有其發展脈絡,死了就死了,無可如何。喜歡某人不妨自己閱讀,行有餘力撰文推廣,或許讓更多人認識,也就這樣了。

 

我對蔡邕印象不深,只知道戲曲《琵琶記》,將蔡邕形塑成嫌貧愛富、拋棄糟糠妻的負心漢。家人扔了句:「我不像你這麽八卦。」這倒是,我確實喜歡八卦。書沒讀好,老是記得一些亂七八糟的奇文軼事。比如滿州人崛起的過程,我對北關老女最有興趣。

 

努爾哈赤討明檄文提及的七大恨,之一即北關老女未嫁。一個女子未嫁,成爲發動戰爭的藉口,現在看來實在可笑。北關老女之兄布揚古,多次與滿蒙部落議婚嫁妹不成,以致她遲遲未嫁。後來在高陽的文章讀到,北關老女後來嫁給蒙古某貴族,隔年三十多歲難産身亡。老女還是嫁了,儘管嫁與未嫁都是政治,和她個人的意見無關。然而這位未曾老去的早逝女子,由於未留下確切的名字,後人延續明史記載,一直以「老女」稱呼她。古往今來,那個女人願意被記得是「老女」?實在太過委屈。

 

漫漫歷史,委屈的不只是北關老女。陸遊《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因蔡邕曾任左中郎將,後世亦以蔡中郎稱之。

 

陸遊「滿村聽說蔡中郎」,指的應該是宋代流傳甚廣的戲文《趙貞女蔡二郎》,不過這部戲文早已亡佚。據說情節大致是蔡二郎參加科舉,中了狀元,卻拋棄父母和糟糠妻,貪戀富貴,娶了宰相千金。妻子趙貞女在饑荒之年,勉力照顧公婆,含辛茹苦。待公婆過世後,趙貞女身背琵琶,上京尋夫。誰知蔡二郎不認趙貞女,竟縱馬踩踏,導致上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劈死。總之,是個貞節持家的好女子,遇上薄幸男子的悲情故事。

 

元代戲曲《琵琶記》大致承繼《趙貞女蔡二郎》故事架構,但改稱蔡伯嗟、趙五娘,蔡邕字伯嗟,明示蔡邕即薄幸負心的蔡二郎。然而蔡邕生前有賢名,且東漢並無科舉,可見這些情節全是民間的穿鑿附會。科舉在宋代制度完備,建立糊名謄錄等制度,公平性大增,使得沒背景的士子更有機會躍登廟登。顯然有部份新貴,飛黃騰達後不認故人情份,引發民間怨憤,以致流傳多出類似《趙貞女蔡二郎》的戲文。或因不便直斥時人,只好找個知名古人罵一罵。由於戲文多爲民間集體創作,並非出自一人之手,現今已無從探究,負心漢當初爲何選上蔡邕。也許與蔡邕歷史形象的反差,導致更受民間歡迎吧。

 

蔡邕素有孝子美名,時人稱頌德行極佳。其人多才多藝,除了文采出衆,還精通音律,更是學者、書法家。蔡曾校勘錯亂的經籍,寫定《熹平石經》,是當時的一大盛事,臺灣的歷史博物館藏有《熹平石經》部份殘片。而蔡邕搶救廚房枯木,製作焦尾琴,更是琴史一段佳話。東漢末年政局動蕩,蔡邕因故入獄,他請求願受額頭染墨、截斷雙腿之刑,只盼在獄中續完《續漢書》。但司徒王允雖敬佩蔡邕學問,卻擔心他寫出謗書,因而拒絕。最後蔡邕死在監獄。

 

聽說近來中文系所教授《琵琶記》,已不強調蔡伯喈爲蔡邕,這樣很好,因爲根本就不是。蔡邕到底招誰惹誰,身後竟引來莫名其妙的不白之冤,被民間痛駡近千年,實在是無妄之災。他若泉下有知,不曉得會寫出什麽樣的文章,抒發自己的心情?

 

 

 

初見

台灣人,因婚姻旅居馬來西亞多年。家庭主婦兼文字計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