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心理遊戲篇|已讀不回,也是遊戲一場啊!

那天,我突然發現:我討厭已讀不回!!發現這個事實時,我…笑了^^!!這時,腦海中浮現的是剛進研究所,在諮商技術下修學分班時,老師在群組中回應我的一段話:「你所說的是討厭就是很深的我訊息了。恭喜你突破。以前只是放在心上,現在能夠說出來真不容易。你的美德,今天再加上一個:真實。」自那時起,我便會特地留意自己討厭的事情有哪些。

多年來在職場磨練出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拖延是職場大忌,讓客戶等回覆更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由另一個角度來看,訊息不讀,可能對方尚未有時間讀訊息,而已讀不回則可能是讀了訊息覺得沒必要回,或是還不知道要如何回訊啊!當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在這裡就先不討論。

網路上有很多探討如何面對「已讀不回」的文章,基本上是討論傳訊者(傳),可以如何調適面對「已讀不回」的不舒服感,或是如何開啟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等;也當然不少篇幅是探討收訊者(收)何以不想回訊的諸多可能的理由。而我,想由心理遊戲的角度來討論人際關係中的已讀不回。

何以「已讀不回」,也是一場心理遊戲呢?

首先,在「已讀不回」中有兩個角色:傳訊息者(傳)與接收訊息者(收)。接下來,我要用戲劇三角中的三個角色變化來進一步討論心理遊戲是如何進行。

傳訊者(傳):傳了一則訊息。

收訊者(收):已讀,不回。

然後,傳訊者(傳)就會自動腦補很多未與收訊者(收)確認的內心小劇場!例如:咦!已讀,怎麼沒回呢?/在忙嗎?/還沒空回我嗎?/吼、怎麼不回我啊?/是不是寫了什麼不該寫的?/是不是不喜歡我啊?…很多的內心小劇場@@

心理遊戲篇|已讀不回,也是遊戲一場啊!

當傳訊者(傳)發現收訊者(收)已讀卻未有回應時,這時,傳訊者(傳)便覺得自己變成了受害者(V),因在意已讀不回者的情緒不外乎:生氣、失望、失落、懊惱、傷心、難過。以戲劇三角的角色變化,傳訊者(傳)啟動心理遊戲的角色不外乎兩個可能性:拯救者(R)和迫害者(P),但,若由收訊者(收)的立場來思考,傳訊者(傳)的行為可以算是迫害者(P)。所以,傳訊者(傳)的角色變化是:迫害者(P)→受害者(V)。

當收訊者(收)收到不想回應或不知如何回應的訊息時,便是處在受害者(V)的位置。收訊者(收)的想法可能是:我還沒時間回,晚點再說(過了想回應的時間點,就真的忘了)、我不知道該回什麼,算了、我不想繼續聊,已讀就好。但是,不管收訊者(收)以什麼樣的立場而決定已讀不回時,對傳訊者(傳)而言,當已讀不回時,收訊者(收)的角色便成為了迫害者(P)。所以,收訊者(收)的角色變化是受害者(V)→迫害者(P)。

如果你被對方的「已讀不回」觸發不舒服的負向情緒時,表示你和對方進行了一場心理遊戲。因為,雙方的角色發生轉換了,且最後得到不舒服的感覺。人際互動中的一來一往,沒有一定的標準模式,重要的是,雙方是否處在自在的角色與位置。終止心理遊戲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所以,不管你是「已讀不回」遊戲中的哪一方,如果彼此雙方有機會也願意針對過程中的不舒服進行討論,那麼發生心理遊戲的次數便有可能越來越少。

最後,我要聲明一下,我討厭「已讀不回」這件事,但我不討厭「已讀不回」那個人。意思是,我討厭的是〈事情、行為〉,而不是〈人〉。這一點也不矛盾!這件事我想這樣解釋:我討厭某行為,但我會試著去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可能動機,即,試著去理解對方可能的限制及自己可能的思考盲點及扭曲感覺。

〈心理遊戲〉中沒人是贏家!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鬆動曖昧溝通中的心理遊戲,邁向自主。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