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TA溝通分析の心理遊戲|親子關係間也有〈心理遊戲〉!

願者上鉤

昨晚參加了一場有趣的線上直播課程,主題是「孩子,我們別玩(心理)遊戲了」。講師黃珮瑛,除了是《人際溝通分析 – 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這本書的譯者外,也是我學習TA溝通分析的老師之一。

課程一開始,老師便幽默地點出「孩子,我們別玩(心理)遊戲了」,這樣的課程名稱就是要吸引〈父母親〉來共同參與。這就像是心理遊戲啟動的初始階段:一方拋出餌,和等待願意上鉤的另一方。課程名稱中即帶有心理遊戲的概念,我想,這是個讓課程參與者印象深刻的開始。

孩子怎麼會玩心理遊戲呢?

這個問題,對心理遊戲有些微認識的父母親,應該會感到納悶吧!心理遊戲是負向的人際互動模式,孩子怎麼可能會玩呢?其實,孩子真的會玩心理遊戲!因為教會孩子們自幼學習玩心理遊戲的,正是父母親及孩子們身邊的重要他人。

怎麼會這樣?!正因為孩子們是看著身邊大人們的言教與身教慢慢長大的啊!身為大人的你,可以思考看看,自己是否教了孩子怎麼進行心理遊戲。珮瑛老師點出三個親子間啟動心理遊戲的互動模式:

明知故問:看到現場狀況便知道犯錯的是誰,但卻邀請孩子說謊。

高高在上:不理會孩子的解釋,先入為主的認定自己認為的事實。

爭出勝負:孩子的解釋,挑戰到父母親的底線,結局就是父母親說了算。

舉例來說明一下:

(剛剛牛奶沒翻倒,現場也只有孩子一人在場)

大人:是誰把牛奶翻倒的?

孩子:不是我…是弟弟。

大人:不可以說謊,這裡明明只有你。

————————————

(不確定牛奶什麼時候翻倒,但現場只有孩子一人)

大人:是誰把牛奶翻倒的?

孩子:不是我。

大人:這裡就只有你。

孩子:我來的時候地上就濕濕的。

大人:去拿抹布來擦乾!

————————————

(續上)

孩子:我不要,又不是我翻倒的。

大人:小孩子不要講那麼多。

孩子:我就是不要,又不是我弄倒的。

大人:不要吵了,叫你去你就去。

————————————

孩子在與大人一來一往的互動中,一次又一次地試探與調整,最終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互動,即使孩子學習到的可能是不恰當的互動方式。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避免進入親子間的心理遊戲,需要的是先同理,再就事論事;但通常情緒一上來,我們在意的就只是想要趕緊化解孩子間的紛爭或收拾善後,忽略了過程中孩子的驚嚇和委屈,也很需要被同理和好好安撫。

最後,也請記得提醒自己,當心情煩躁時,我們對事情的容忍度及彈性會大幅降低;即使孩子可能一如往常興奮的大聲喊叫,但這樣一如往常行為卻可能會成為你情緒失控的最後一根稻草。大人們理應要能承接孩子們的無助感和挫折感,而非讓孩子們去承受大人們情緒風暴。所以,請先記得把自己安頓好,不要讓孩子受到你的情緒波及。

〈心理遊戲〉中沒人是贏家!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鬆動曖昧溝通中的心理遊戲,邁向自主。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