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心理遊戲】系列之6〈三個我〉

三個我,指的不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不同階段的自己,延續探討的是系列5提到關於過去&現在的自己。簡而言之,成長過程中我們如同海綿般,看著、聽著、學著周圍大人們的身教、言教,吸收成為我們成長過中的思考與行為;除此之外,我們亦有屬於孩童期或該年齡應有的活潑、好動、調皮,及在大人的教導下慢慢學會的家庭習慣及社會規範。

年幼犯錯時,大人們給予的可能是細心教導也可能是嚴厲處罰;不小心跌倒哭鬧時,大人們給予的可能是呵護也可能是斥責;拿到禮物開心又跳又叫時,大人們可能滿足地微笑看著或者是要求小聲一點、低調一點。家中的父母親或長輩們,有人扮黑臉、有人扮白臉、有人不苟言笑、有人溫暖慈祥,年幼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學會了,什麼情況下應該找誰當救兵和靠山。即使年幼,但我們學會了何時該乖乖聽話、何時可以稍微耍脾氣也不會有事,年幼的我們可能也學會了做什麼事會有獎勵、或做了什麼事就會受到處罰。然而,只要大人們一個不留意,身為孩子的我們可能就轉身帶著好奇心不知去哪冒險了;當然我們也有可能需要幫忙照顧較為年幼的手足或幫忙分攤家務沒辦法像個孩子般單純的玩鬧。

TA溝通分析中提到的「自我狀態」,指的正是出現在上述不同情境下的自己。學習、吸收自父母、重要他人的思考和言行舉止,我們在腦海中形塑了長輩們的形像,TA溝通分析稱此為「父母自我狀態P」。而父母長輩們的形象中定有嚴厲及呵護兩種不一樣的面貌,故父母自我P可進一步區分為嚴厲、控制型父母自我CP和撫育、呵護型父母自我NP。同樣的,面對大人們不同的管教風格,年幼的我們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TA溝通分析稱之為「兒童自我狀態C」;呼應父母自我P的兩種狀態,兒童自我C同樣也區分為開心自由型兒童自我FC和順從聽話型AC(包含叛逆型RC,因叛逆回應的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不想順從)。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自我P和兒童自我C都是受【過去】影響成為部分【現在】的自己!哪個我是現在的我呢?處理和協調受過去影響的父母自我P和兒童自我C,類似橋樑般存在的就是TA溝通分析中的「成人自我狀態A」,與父母自我P和兒童自我C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成人自我A是唯一屬於現在、此時此刻思考及行為的狀態。成人自我A屬於學習下的產物,處理及面對生活大小事,就事情當下的狀況決定如何How、什麼What、何時When、誰Who、那裡Where、為什麼Why等六大面向的判斷性思考。當然,若決定【現在】要採取如兒童般不顧後果的做法,也是成人自我A選擇採用【過去】兒童自我C的決定。

回到上篇(系列5)的對話情境,五種自我狀態隱身在五種回應方式中:

Q:這件事要怎麼辦?

CP:我不是跟你說過了,你應該照我的建議。〔AC:嗯~好〕

NP:不管你怎麼決定,我都會支持你。〔FC:嗯~好〕

A:就目前來看,先想想會影響你決定的狀況有什麼。〔A:嗯~好〕

FC:你想怎麼做就去做啊,開心比較重要。〔FC:嗯~好〕

AC:你再問問其他人好了,不要太快下決定。〔AC:嗯~好〕

人際間互動和溝通的方式,透過語言、音調、肢體、表情等,其實透露出溝通者是由哪一種自我狀態發出訊息,而回應者會以哪一種自我狀態回應訊息。人際間的心理遊戲,便是在這樣一來一往的試探中慢慢啟動。

想想看,自己溝通時處在「哪個我」呢?

更多關於「心理遊戲」 to be continued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