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不俗

(圖文不符)

聽著以前的流行歌曲,家人提及陳年往事。台灣流行曲風迷大馬華社,他小時候也聽過很多台灣歌。中學時,同學風迷潘安邦,他喜歡李宗盛(李宗盛大紅是後來的事)。同學爲王傑癡迷,他喜歡羅紘武。同學聽許冠傑,他喜歡盧冠廷。家人偏好的由來,多半是因雜誌椰子屋的介紹,當時自認品味不俗。現在看來,家人覺得當時沒和同學欣賞一樣的流行音樂,只是爲了展示年少的特立獨行,其實與品味無關。

求學時,老師要求全班習作五言絕句,輔園漫步—尤韻。我交了「初冬暑氣留,綠樹不知愁。側帽青衫薄,風流勝似秋。」老師大爲讚賞,說是相當瀟灑。如今重讀少作,以習作而言不差,但談不上多好。說穿了,不過是炫耀我會使用側帽這個詞語,自以爲不俗罷了。

之前某位作家,表示她認爲韓素音比張愛玲更好,我倒是不以爲然。張愛玲在華文文學的地位曆久彌新,且擁有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當年比張更受歡迎的作家,如今大多灰飛煙滅,失去讀者認同,僅剩少數學者仍在書齋研究。尤其部份年輕與不年輕的作家,持續學習、模仿張愛玲的筆法從事創作,於是張愛玲被暱稱文壇祖師奶奶,確實是近代華文文學的傳奇。

我沒讀過韓素音的作品,不過韓素音當年以及現在的讀者、追隨者,都無法與張愛玲相提並論。個人不妨喜歡韓素音甚于張愛玲,畢竟作品再好,讀者仍有自己的選擇。但無視於明顯的事實捧韓貶張,就不容易引起其他人共鳴,只是標新立異罷了。

「很好很好,可是我不喜歡」、「明知不夠好,但是我喜歡」,看似兩回事,其實殊途同歸。藝文作品的客觀評價,未必與個別人士的主觀喜好相同,然而這也是藝文的寬廣迷人之處。各花入各眼,才能造就百花齊放的花花世界,否則,歷代與同代的人們,倘若一致喜愛同一風格的文學、繪畫、雕塑等等,將是多麽無聊無趣的可怕現象。

喜歡韓素音之人,不妨多多寫文章,向現代讀者介紹韓素音的優越之處,並重新詮釋韓素音作品,以便引發新世代讀者的興趣,重新閱讀韓素音。假如連韓素音的支持者,都不大談論韓素音,那怎麽能怪其他人不瞭解韓素音?

偶然在社交媒體,看到網民對吳明益作品的批評,「他(吳明益)的成功價值很主流嘛」。我對吳明益沒什麽特別感受,卻對這句評語深感疑惑。成功價值很主流,有這麽不堪嗎?寫作者誰都希望作品暢銷、廣獲各界好評,或許確實相當俗氣,但耗費心血完成的作品,希望接觸更多一點讀者,有什麽不對?相信確實有少數寫作者,只希望與少數知音交流,無意和大衆多所接觸。那也不妨順著各自的意願發展,無須彼此否定。別說寫作者,歌手、演員,誰不是期待被看見,進而擁有自己的舞臺。讓渴望成功的心情,成爲持續奮鬥的動力,這是美好的因緣,一點也不俗氣。

家人有點感歎,有時爲了顯示自己不俗,而特意做了什麽,恐怕才是最俗的。

初見

台灣人,因婚姻旅居馬來西亞多年。家庭主婦兼文字計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