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你「好用」嗎?!
那天讀了Amber的文章《資深姊姊好用嗎?》及城邦集團的執行長–何飛鵬的周刊文章《50歲以上的高階主管小心用》,我思考著40+的自己「好用」嗎?
《50歲以上的高階主管小心用》
文中提及「年紀大指的是超過 40 歲就要十分小心,而超過 50 歲更是絕不能用。」讓我心裡不太舒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就是超過40歲的人啊@@ 而人啊!只要一受到批評,防衛機制就會啟動,白話文的意思是:戰?(=要反駁、替自己申訴辯解一下) 逃?(=算了,眼不見為淨、不理會就好) 僵?(=咦?是在說我、但我不知該怎麼辦啊)。我手上有四本「自慢」系列的書,當年的自己應可以算是〈自慢迷〉吧。所以,我有話要說!
當我是30+的菜鳥主管時,在製造業裡我算是位年輕的部門主管。可想而知,與我共事的跨部門主管們不是40+就是50+的男性;在他們眼中我是位拿筆的讀書人,只會坐在辦公桌前講電話、寫email。工廠裡,有兩位讓我印象深刻的50+主管,我必須要誠實的說,當年我對他們僵化與頑固的腦袋,真的是很苦惱,我也不懂他們到底在莫名堅持什麼,百般不願嘗試業務們提出的想法與做法?就只因為,我們業務部是一群娘子軍嗎?(娘子軍這個形容詞,是其中一位總公司派來的50+空降主管當面跟我說的。還記得當時我心裡的OS是:這是哪個年代的形容詞啊?) 面對這兩位50+的主管,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他們僵化頑固的思考帶給業務部門的不便,而非把精力聚焦在工作上需要優先處理的事情上。在上述的經驗下,我對《50歲以上的高階主管小心用》文中這段話深感同意:
「為什麼絕對不用超過 50 歲的人?因為他們已接近退休階段,工作心態在做收山的準備,衝勁容易消退,也較不願意學習新事物。遇到熟悉的工作,通常傾向應付一下;遇到不熟悉的事務,則可能避開,不願面對…」。
工作成就定律:唯態度論
工作成果(Performance)、能力(Ability)、態度(Attitude),這三個英文字母組成工作成就定律:P=A2,這是強調激勵,重視心靈層面的管理學者的說法,每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一生的命運,也決定了一生的工作成果,成王敗寇,因為你,因為你的思想,因為你的性格,因為你怎麼看世界、怎麼看人生。
《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何飛鵬2007
當我是40+跨領域的新手時,我有了不一樣的思維,或許也可以說,換個位置換個腦袋吧!就像Amber在《資深姊姊好用嗎?》文中提到一句話:【好不好用看心態】。沒錯,當我是40+中年實習生時,【歸零】的態度更顯得重要。或許不同職業領域,都有只屬於其獨特的專業知能,但亦存在很多跨領域可共用的知能。更明確的說,其實只要換一個職場、換一間公司、甚是只是換一個工作單位,都存在有職場文化的差異。若是帶著自以為是、自己很懂的態度,不管幾歲、不管什麼職稱或頭銜,都很有可能成為一個不好用的人。
「好用」的人正當紅
日本知名財經雜誌〈President〉,就曾提出這個「好用」的觀念。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時代,企業內當紅的專業經理人的一項特質就是「好用」,「好用」的人態度開放、不自我設限、專長多樣、學習力強、可塑性高、願意挑戰新事物,也願意以公司的需要為己任,而不是只自滿於自我的期待。
《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何飛鵬2007
我難以認同《50歲以上的高階主管小心用》文中這段內容:
「年紀大指的是超過 40 歲就要十分小心,而超過 50 歲更是絕不能用。為什麼不能用年紀大的高階主管?因為高階主管在公司內部的管理幅度很大,會觸及的人員也很多,對公司內部運作一定要十分熟悉,外來的人很難融入。而年紀大的人通常都經驗豐富,而且做事方法,價值觀都已定型很難調整,到了新單位難融入,一旦空降到組織中,經常適應不佳,所以我不敢用年紀大的人。…」
因為好用與否,與年齡並無實際上的相關性,重要的是職場心態!。因為年輕人也可能會因為態度不對、少年得志或自視甚高而成為難用的人,不是嗎?再者,我認為「絕(對)…」或「一定…」的描述,存在的是個人對事情看法的偏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日劇〈99.9不可能的翻案〉?於日本刑事案件中判決有罪的百分比是99.9%,劇情描述的重點在能否無罪釋放的「0.1%」案件上。即使是高達99.9%的絕對性,仍存在0.1%的差異。或許職場上可能有一定比例稱不上好用的40+或50+的高階主管,但一竿子打翻整群人的說法,忽略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及差異性,我不喜歡!
現在的我,少了年輕時的衝動、多了輔諮系的磨練,面對比我年長、亦或是單純有困難接受新知的人(真的與年齡無關),我學會接受及體諒對方的個人限制。因為,若是可以,沒有人要刻意表現差,不是嗎?
我是Iming心理師,40+的你「好用」嗎?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