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疫後新時代的誠品 感動人心的故事在那裡
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上月在股東會的「爆料」,凸顯誠品信義大樓續租議題; 小股東因此喊出一人一信救誠品,社會也掀論戰,保留信義區書香文化的聲音很大,但也有在商言商認為統一有自己的盤算,不能強迫房東續租;更有人回頭檢視誠品公司基本面,若體質好,創意佳,誠品即使沒有信義店,也能扭轉情勢,繼續打造疫後新時代的誠品。
2013年1月30日誠品掛牌以來,去年首見虧損,數字驚人,每股淨損達4.82元,不論誠品信義店能否續命,出現財務警訊的誠品,比起繼續執著信義店,似乎應該要有轉骨救營運方案,才是正辦。
對照今時大受疫情影響的誠品,當年誠品掛牌前業績發表會的風光盛況,令人唏噓。由已故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攜女吳旻潔一同出席說明會,上百名法人擠爆現場,一位難求,當年每股掛牌價156元,10日收盤價51.5元。
吳清友時任誠品生活董事長,有人提問誠品生活如何在文化跟產業間求平衡,吳清友那時回答,「沒有商業,誠品生活是活不下去;可是沒有文化跟創意,誠品生活是不想活了。」
吳清友表示,母公司「誠品」成立的初衷在提供人文、知識、心靈與藝術,往後將繼續往這條路深耕價值;而「誠品生活」跟人的思想、生活與消費緊密結合,需要良好的產業經營模式,「書店、畫廊、展演可以繼續浪漫,但誠品生活除了浪漫之外,需要經營,不然對不起投資者。」
上述兩段談話太過精準,點出誠品營運時難解課題,每回討論誠品經營問題,就會用上吳清友的經典金句。
疫情之前,誠品的第二代經營者吳旻潔嘗試找出文化與產業平衡點,但是來誠品實體店面的客人,不論年紀大小,很多是難被滿足需求的浪漫文青,於是網路上常有的批評是,「誠品都不像誠品了,陳列邏輯很亂,常常找不到書,逛來逛去就像一般百貨賣場」。更有大陸客在微博上用戲謔口語寫道,「誠品賣起菜了」。而近來誠品線上推出買書達千元送有機白米行銷活動,在會員之間也有不同評價。
2017 年起,誠品就開始規畫全通路轉型布局,推出新會員制度、CRM、App及自建電商平台「誠品線上 eslite.com」,打造台灣為全通路基礎建設最完善基地,實現線上線下流量互導共生關係,希望會員經濟成為核心獲利營運模式。
但轉型不是一年半載就能收到功效,未經痛苦過程,難以破繭重生;吳旻潔在今年股東會上指出,2021 年虧損主要因素包括全通路、線上物流、App 等相關資訊及技術,線上物流虧損是預期中,預期三到四年時間才可望達到經濟規模。
經營者對外永遠要保持樂觀態度,隨著疫情遠離,吳旻潔說,「今年已到隧道盡頭,慢慢見到光」,預估下半年實體通路會越來越好,但今年仍有本土疫情考驗,預估明年才會回到獲利水準。
吳旻潔在股東會上表示,「全通路OMO生態圈」在2021到2023年進入關鍵開拓期,將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與新時代的開始,她預估今年集團終端營收185億到190億元,明年重回疫前水準200億元,實體店營運應可慢慢恢復正常,未來五年希望衝刺300億元。
從吳清友開始,「誠品」這個品牌一向以說故事見長,讓懷有浪漫想法的消費者,體驗誠品形塑的文化氣息與氛圍,忠實誠品會員不離不棄, 買書或聚餐喝咖啡,願意選擇誠品;但這些死忠會員如何看待以百貨商場為主的誠品?則是新時代誠品所要面對的問題。
吳旻潔承繼父志,卻面臨現實問題。一家股本不大的文創生活公司,市值維持在30億元以下,資本規模不夠大,拓展事業有侷限,舉債是一方法,兆豐銀今年4月辦誠品聯貸案25億元,用在支應明年即將開幕的新店裕隆城旗艦店及其他新展店裝修費用,再充實中期營運週轉金,支持「線上線下融合之全通路文化生活生態圈」,但未來償債需要資金流,誠品只能更加努力提升營運,如果生態圈經營效應無法擴大,再有大環境不利因素,恐加重財務負擔。
不論新舊時代的誠品,都在文化及產業活存的兩端擺盪,吳清友的舊誠品將退場,而誠品忠實顧客都還在等著,沒有吳清友的新誠品,還能不能繼續講一套精彩故事,感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