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TA溝通分析の心理遊戲|我們如何學習玩〈心理遊戲〉?

孩子真的會玩心理遊戲嗎?

那天,我和小姪女的相處,腦海中浮現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內容:

7歲的小男孩在用餐時覺得肚子痛,於是詢問父母是否可以離開,而父母建議他去床上躺一下。這時候,3歲的弟弟麥可說:「我也肚子痛。」顯然,麥克正試圖獲得父母同樣的關注。父親看了麥可幾秒鐘,然後說:「你不想玩這個遊戲的,對吧?」隨後麥可突然笑了起來,說:「對」!

《人間遊戲》 p91

何以會想到這段內容呢?因為國小一年級的小姪女讓我覺得和上文中3歲的麥可一樣,當時心中的OS是:「哇~小姪女真的就像書中描述的一樣啊!」

那天,小姪女關門很大聲,被一旁的大人唸了幾句;事隔幾分鐘,小姪女又出現同樣大聲關門的行為,在大人出聲兇她之前,我把小姪女帶到房間裡,我們有了以下的對話:

我 :你知道大人不喜歡你關門大聲嗎?

姪女:不知道…

我 :你不知道喔?!

姪女:嗯嗯…

我 :不知道,還被兇…(我替小姪女抱屈的語氣)

姪女:抬起頭微微地笑了。

我 :啊!所以,你知道啊。

姪女:對啊,但我想要大人也不開心。

我 :咦?!

姪女:大人被我吵到沒辦法做事,就會陪我啊!

我必須要說,由小姪女口中說出來的話,雖讓我感到驚訝,但卻不意外。其實,只要大人願意冷靜下來、不帶責備的口氣、聽孩子說說話,真的是會聽到孩子們蠻多驚人之語的。

安撫(Stroke),是社交行為的基本單位。

安撫,算是一個還蠻常聽到的詞。TA溝通分析對安撫的定義是:

獲得他人肯定或承認他人存在的行為;可分為口語、非口語,正向、負向,有條件、無條件。

正、負向有條件的安撫,通常於建立規範時使用,即父母和師長為了達到成長過程中的教育性目的,會使用的鼓勵屬正向有條件式安撫,而處罰則屬負向有條件式安撫。關於安撫有一句還蠻經典的描述是:「若得不到正向安撫,負向安撫也勝過完全沒有安撫」。換句話說就是,即使討拍不成變討打,也比被忽略無視好。

孩子的嬉鬧行為不見得能獲得大人的正向安撫,因為受到太多內外在因素影響了。但是,孩子們清楚知道如何獲得負向安撫,因為負向安撫勝過沒有安撫好。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下的狀況:

當孩子不吵不鬧地在一旁玩耍、或是安靜地看書或看電視時,如此難得的片刻寧靜時光,是大人們渴望的。意即,孩子乖乖或安靜時,大人通常會“趁機”忙自己的事。而孩子們會怎麼想呢?可能的內心OS會是:「我乖乖安靜的時候,都只能自己玩,沒有人陪我…如果,我尖叫、吵鬧、互搶玩具,就會有大人過來看我怎麼了…好像這樣比較有趣…」當然,孩子會有需要自己獨處的時候,只不過,很多時候孩子們更需要大人們有品質的陪伴,而人在心不在的,滑手機坐在一旁。

孩子們的渴望,很單純;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孩子們的渴望,如何被大人們看待與回應,影響孩子們以何種視野看待周圍人事物。我們都曾經是,看著大人們身影長大的孩子;學習大人們的言教和身教,在生活中嘗試和應用,並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或許,我們很像某位身旁的大人;也或許,我們努力不要變成某位大人的樣貌。這些習來的模式,都是影響個人如何進入心理遊戲及進入何種心理遊戲的因素。

〈心理遊戲〉中沒人是贏家!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鬆動曖昧溝通中的心理遊戲,邁向自主。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