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TA概念篇|「他們都說你應該」

我在〈好說〉的第一篇文章:【轉換】讓「心理遊戲」異於「情緒勒索」,雖然我在文中沒有提到「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這本讓大家認識〈情緒勒索〉的暢銷書,但我想大家對周慕姿心理師的書理應不會感到陌生。而當我因最近的有感而發,思考著本週想寫的內容時,周慕姿心理師的另一本書名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老實說,我沒讀過「他們都說你應該」,單純只是想借用書名作為本篇文章開場切入的引言。

以TA溝通分析中的〈驅力〉概念來探討「他們都說你應該」:

1. 「他們」指的可能是:父母、祖父母、親戚長輩、老師等等。

2. 「都說」則表示上述的「他們」一致認為、也同意事情進行的方式或者要求的規範是什麼。

3. 「應該」依照國語辭典的解釋為:理所當然,分內所當為。用白話一點來說,我想就像是:一定要這樣做,沒有其他選擇。

4. 綜合上述3點,表示「你」的選擇有限!因為「他們都說」,表示「應該」就一定是合理的要求了,是吧?!

我想以TA溝通分析的角度來聊這個主題,沒有要爭論「應該」的是非對錯,我想做的是–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並邀請你思考看看:是否你也有屬於你自己的「應該」緊箍咒?

TA溝通分析中腳本分析(script analysis)對應該訊息(counter injunction)的描述為:

「父母透過口語傳達符合社會規範與期待的訊息,即告訴孩子應該與不應該做什麼。理論上這些是為了讓孩子更快適應社會的正向訊息,但大多數的孩子卻將其理解為負向驅力(drivers)並納入腳本,進而以有條件的詮釋方式〈如果…我就是OK的〉被孩子理解並儲存於腳本中」。 〈TA Today 人際溝通分析 練習法〉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驅力:

係指當個人有所需求時,不論這需求是次級需求或原級需求,都會盡可能採取行動,設法減輕需求的焦慮感,以滿足其需要。這種迫使個體採取行動的力量,就叫做驅力。

驅力的解釋上,點出一個重點:迫使,即強迫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孩子接收大人的命令時,只要孩子感覺到有股強迫的力量,且必須遵守時,那孩子便會相信「只要自己遵守這些驅力,就代表自己是好的、是受到疼愛的」。或許你會納悶這怎麼可能呢?我想多說一點的是,孩子解讀大人訊息的方式不單單是口語表達,孩子決定如何解讀和接收訊息的方式,其實大部分是透過解讀大人的非口語訊息,如:語氣、表情、肢體動作、聲音大小等等。若你願意的話,可以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是如何接收來自父母親的訊息。

每個家庭會有不一樣的應該訊息,而每個孩子會以各自解讀和理解訊息的方式,將應該訊息詮釋和分類為5種不同的驅力,每個驅力會有不一樣的行為表現。理論上,每個人都會有這5種驅力,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驅力排序和強度會以不一樣的方式呈現。下表中列出相對應的應該訊息→驅力→行為表現:

應該訊息:不要偷懶、要認真讀書 → 驅力要努力嘗試行為表現:重嘗試、輕結果。

應該訊息:不要粗心、要仔細檢查 → 驅力要完美 行為表現:高標準、注重細節。

應該訊息:不要哭了、有什麼好哭的 → 驅力要堅強行為表現:不求助、不承認脆弱、不表達情緒。

應該訊息:要有禮貌、不要擺臭臉 → 驅力要討好他人 → 行為表現:忽略自己、難拒絕他人。

應該訊息:不要慢吞吞的、動作快點 → 驅力要快一點行為表現:缺乏耐心、易不耐煩。

「他們都說你應該」,這是一句束縛著很多人的緊箍咒。但是,透過覺察自己受到哪些〈應該訊息〉和〈驅力〉的影響,可以鬆動緊箍咒對你的影響。邀請你,靜下心來思考看看:你的驅力排序為何?而這些驅力又是源自何處及如何壓的你喘不過氣呢? 祝福你^^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鬆動〈驅力〉對你的影響,邁向自主。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