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氣不夠長,保單也慘賠

還記得那一年,剛開始大學畢業後開始人生第一份工作,自以為很有理財觀念的想開始買保險、買基金。身邊沒有熟識的保險業務員,也不相信家中長輩們熟悉的業務員阿姨們,詢問了幾個同事後,就跟一位從工程師轉職為保險業務員的”前同事”買了一份醫療險與投資型保單,自以為只要有買到很夯的基金就能有獲利又有保障,真是太聰明了!殊不知,我正在一步步掉入自己挖的坑中…每個月在保單上要負擔近五千元,接近我月收入的20%,而我購買保單的最大理由居然是可以領當時要拔智齒的門診手術金$1000。

沒有做好規劃就貿然投入的結果就是慘賠

20%乍看不是太重的負擔,也有很多理財文章寫道「投資金額可以到收入的3成左右」,但是隻身在外打拼,還有房租、給媽媽的家用,三個金額加起來直逼70%,瞬間,我身上能夠動用的現金不到1萬元了!

寅吃卯糧

沒有記帳習慣,每個月薪水下來就是先繳上個月的信用卡帳單,且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現金流其實很危險,難得看到存款抵達五位數,卻依然花錢大手大腳的,還有種莫的名自負感,覺得上班就是脫離窮學生身份,除了基本吃喝玩樂外,還做了牙齒矯正。

一次矯正基本價十萬元,雖說可以分期付款,但是對毫無規劃的我而言,無異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無力負擔。最後以保單緩繳、矯正進度緩慢(因為晚點去就可以晚點繳費用)的結果收場。

而我的醫療保單,在繳納三年、緩繳數年後,歷經了業務員離職、保險公司退出台灣、我成為保單孤兒後,也選擇停繳;投資型保單陸續拖了幾年後也因為沒有定期入場攤平而永遠負報酬,最後也是全部解約贖回。

氣不夠長,保單也慘賠

保單本身就是要長期持有,醫療險越年輕買越便宜也是因為收到的保費可以在保險公司手上比較久的時間。至於投資型保單,則是保證前三年一定虧損,最後醫療險解約加上認賠的基金,總共虧損約15萬元,換算投報率約-20%,依照當時的月薪,大半年的收入化為烏有。

現在想起這段往事,總覺得自己年輕氣盛,不懂得拒絕,一聽到推銷手法就被唬得一愣一愣點頭如搗蒜的掏出錢包付錢,能夠在最安全的保單投資內栽了大跟斗真的是傻的可以。

本文同步刊登於聰明理財女人共好遇見更好的自己

PANNY CHEN

精打細算的三寶媽,視研究信用卡優惠、奶粉尿布比價為生活樂趣,雖然有時候會因小失大(為了取得優惠而不小心買更多),卻依然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