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好說商學苑|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談談一致性|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我不是一個會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什麼事的人,還記得加入《好說》平台決定寫些什麼的時候,我告訴自己的是:一週寫一篇。我清楚記得6月中的第一篇文章開始,只有3週沒有依照自我要求寫文章。

第一次是7月底,打完第一劑疫苗發高燒,然後還意外滑倒撞到後腦勺(@@好痛啊)。所以,我允許自己先好好休息幾天。第二次是心理師考前一週的模擬考行程,第三次則是心理師考試,因為該做的事情還是需要優先面對處理。

自我要求是持續書寫的動力,也是對自己的承諾吧!而這似乎也代表著,某個時間點開始的我,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好說商學苑|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當初參加這堂課,只因為這是系列課程中的其中一堂課。這樣說好像很對不起 Monica (sorry),但課後我想說的是,這居然是一堂讓我覺得非常燒腦的一堂課。燒腦的原因是,在這堂課之前,我未曾思考過:撇開自己的專業、撇開文章內容、撇開SEO和#的標註後,自己專業以外的記憶點是什麼?好一頭棒喝啊!

線上形象 vs. 線下形象的一致性,談何容易啊!

Monica舉例說明著,某人風格一針見血、講話犀利…等等,或許非一般人認同和接受的形像,但卻有個人鮮明的記憶點。這段話讓我頻頻點頭,因為想起指導教授提醒過我的一番話,故事是這樣的↓

全職實習前的第一次臨床評估(實習前的諮商實作測驗),我沒通過。其中一個理由是「不夠溫暖」(當然評分老師們不是用這樣白話的評語@@)。我拿著結果通知和考試影片去問指導教授,教授說:「我不是你的評分老師,但你讓我們有了一些討論:是不是心理師只能有一種樣貌?!你的諮商風格挑戰著大家對心理師的認識,現階段你需要稍微調整的是—至少達到一般人期待的心理師樣貌。」一學期後,我的確達到一般人對心理師期待的樣貌了,而在一年的實習中,我似乎摸索及尋找到自己的諮商風格。

昨晚課程最後的個人分享中,我提到線上線下的一致性,對我而言,就像是諮商室內和諮商室外的一致性般 (我是個習慣用自己懂的語言和描述去理解不同領域知識的人)自媒體對我而言是新領域,而我尋找著可以讓自己舒服又自在的定位。

一致性,對我而言是: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也無須強求。

(Amber說的那段蘋果、梨子、西瓜,真的讓我很有畫面😂)

巧妙的共時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共時性〉這個詞,維基百科的解釋是:

「有意義的巧合」,用於表示在沒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出現的事件之間看似有有意義的關聯。

今早,臉書跳出〔我的這一天 3年前〕,當年的發文中我寫著:

…跨入這個領域,我學到的是要“表裡如一”亦即“諮商室內外要一致”!…

這樣的共時性還真的是很巧合啊!值得記錄一下~

↓延伸閱讀↓

做自己很重要!但,自己是誰呢?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