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談心解憂篇|情緒之重,需要有人陪著一起走。

下方這篇短文是跨入輔諮系前(約6-7年前)寫的內容,而現階段的我想再延伸多說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靠》

一個孩子私下問我:「是不是不要有依靠比較好?因為有了依靠,就要面對以後失去依靠的痛苦與難過。」孩子說出口的這段話,我除了錯愕外,其實心裡有更多的不捨;13歲明明就還只是個孩子啊!雖然當下給了孩子一個腦海裡浮現的回應,但總覺得那樣的回答對孩子而言似乎有點難以理解。幾日來,苦思著該如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總算有想到一個簡單點的比喻:

「剛開始學騎腳踏車的小孩子,都需要左右兩邊的小輪子來維持平衡才不會摔倒。當小孩子慢慢學會平衡後,小輪子就會因為失去輔助的功能而被拆掉;之後小孩子騎的就是拆掉輔助輪的一般兩輪小腳踏車。當小孩子慢慢長大後,小腳踏車就換成比較大的腳踏車。」

我給孩子的追加說明是:「在還沒有完全學會平衡前,就拆掉腳踏車輔助輪的小孩子,可能最後還是學會了如何騎腳踏車,但學騎車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因為不平衡而摔倒受傷。同樣的,過去的你經歷不順遂的成長過程,一個人堅強面對、承受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但當你可以有「輔助輪」的時候,我還是希望你可以讓堅強夠久的自己…稍微喘口氣、依靠著休息一下。」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很少主動問及孩子們的成長故事,因為很怕觸及不愉快的回憶造成再度傷害。孩子們的故事總是透過孩子隨口的隻字片語慢慢拼湊…當知道越多越覺得孩子們很勇敢、很堅強的走到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漣漪效應∕模仿效應

因週五在嘉義某校發生的墜樓事件,所以我和朋友及她的孩子見面聊聊。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我很在意周圍的人如何面對以及是否會有後續的漣漪效應產生。即使,與當事人不熟識都不能說一定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學校會加強宣導且格外注意學生們的狀況,而這些宣導難免會讓學生們思索何以當事人會選擇那樣的行動。心理創傷是指人生經驗遭逢巨變或衝擊,以致於在心理層面產生揮之不去的陰霾(維基百科),影響不見得會馬上發生,可能是1星期、1個月、1年,甚至是2-3年後,因人而異。所以,家長們仍需留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受到同齡社會事件的影響。

該事件也不禁讓我想起一位研究所的同學,我們之間雖算不上熟識但偶有交集,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如果,當時可以多做點什麼,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呢?」但我想,這是個無解的問題。還記得在得知消息的當下,我傳訊給一位與該同學相當熟識的朋友,我問:「你還好嗎?」隔幾天見面時,這位朋友跟我說:「你是唯一問〈我好不好的〉的人,因為其他人傳來的訊息都是在跟我說發生什麼事了…」。我想,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也習慣聚焦於事情,但往往在過程中卻忽略了心情啊!

談心解憂篇|情緒之重,需要有人陪著一起走。

2021.12.09 〔品味好說–療解自己〕之簡報頁

情緒要出口、長大急不得

情緒雖是無形的,但情緒的重量可能會壓的讓人喘不過氣來。而我想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用極端的方式面對自己,不也表示: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己已經找不到其他方法了。聚會結束前,我跟朋友的孩子說:「不要急著長大,在你還能依靠家人時,請適時的依靠一下。或許你想趕緊長大,想幫忙家裡多少分擔一些事情,但請記得你仍只是一位尚未成年的孩子,喜歡開心的打球、喜歡玩線上遊戲,因為長大後你就不能像讀書這樣理所當然地當個孩子了。」

情緒需出口、長大急不得,請適時地依靠他人。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談心解憂。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