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生活心理篇|人生如戲,入戲難?下戲亦難?

我跨進輔諮系後,才知道原來透過角色扮演,進行諮商晤談模擬是訓練過程不可或缺的訓練。還記得當年(3-4年前),我對於這樣的訓練模式感到相當彆妞,細究後,我發現有二個可能的原因:

1. 詮釋個案的同學,不夠入戲;

2. 進行晤談的我,難以產生連結。(意即,我知道這是一場扮演的過程,心裡覺得怪怪、卡卡的)

還記得,在正式研究所課程開始前的暑期學分補修班(跨科系者需要利用寒暑假補滿基本學分),授課教授幽默的說:「從今天開始,你們有名正言順追劇的理由了,尤其是建議你們多看8點檔,選定一位角色,跟著她/他入戲,試著理解和貼近她/他的內心世界。」有同學問:「何以是8點檔,不是偶想劇或是電影、影集呢?」教授說:「8點檔的肢體動作、續劇張力比較大,有助於觀察肢體動作等細節。」喔~原來如此!

曾經,我也問過研究所諮商技術課程的教授:「如果,只是單純模仿教科書內容的演練、背下該說的台詞,那就失去自己這個人了啊?」(我問這是什麼怪問題啊@@) 我還記得教授回應我的話,她說:「學習本來就是由模仿開始啊!如果可以,當然希望你們可以將學習內容內化後,使用自己的詮釋呈現模擬的情境。

﹎﹎﹎﹎﹎

昨天下午,我扮演諮商技術期末考的一位個案(共安排4位個案輪番上陣)。我負責飾演8位考生的個案,每位考生有20分鐘的晤談時間,間隔10分鐘讓我這位個案喘息一下。飾演的個案背景是我虛擬出來的,雖然是虛擬資訊,但其實是很多中年女性經歷的綜合體。

開始晤談前,我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入戲」,帶著困擾、無力感、不知所措的樣貌進到晤談,過程中一度看到鏡頭前自己呈現的樣貌(因疫情的關係,使用通訊晤談方式進行),自己嚇了一跳!怎麼這位個案那麼心力交瘁啊?!好辛苦的一位媽媽啊!然後,我有點擔心晤談演練結束後,該如何「下戲」啊?!

隨著晤談演練的進行與結束,我發現我多慮了;因為這位我飾演的媽媽,在過程中被一位又一位的助人者療癒了。個案她的無力、不知所措、自我責備…等複雜情緒,被學弟妹們看到、聽到、同理到了。呼~飾演完個案,除了感到疲累外(結束後,教授回應的第一句話是:你後面很累了喔),覺得肚子好餓啊!哈哈哈~原來飾演“負能量”的個案如此消耗能量啊!!

入戲,的確不容易,因為需要能夠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下戲,也會有挑戰,因為詮釋夠久後會沉浸在對方世界。

入戲、下戲,不是一段容易的歷程:

入戲,考驗的是–能否感同深受;

下戲,考驗的是–能否抽離角色。

我是Iming心理師,與你分享我角色飾演的發現。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