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有些真相絕對要說──《當時無法說出口》

「為什麼不早說?」

受著傷的人,不只被人這樣問,也這樣問著自己;但在內心深處,渴望有人能夠了解當時的顧慮與委屈──「因為我當時無法告訴你。」

最近主動暫別了一段長久的友誼,或許可能是結束了。

忽然想起喜歡閱讀的另一位朋友送我的這本書《當時無法說出口》,書名符合我的議題,謝謝她的贈書。

當我感覺脆弱迷茫時,是時候閱讀複習,來二刷了。

作者伍衛.波薛麥爾生是德國醫學教授,也是心理治療師,生於1939年,我猜他是位生命經驗豐富又有智慧的老爺爺。

我想人生的每個轉折點,是一件件小事和徵兆累積起來。在當下沒說出口的話,我認為跟自己的性格有因果的關係,我性格內向敏感、謹言慎行,容易反省自責,或許真正在意的還是他人的眼光:我不希望自己傷害對方、也不希望對方認為我是個難相處的人。

加上我反應不夠快,當後知後覺心裡感到不對勁不舒服時,卻錯過了最佳表達時機。

壓力有各種自肇因,但是加重生活負擔的並不是壓力,反而是當事人沒有說出那件對其造成壓力的事。然而,沉默不只對當事人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其親人和周遭的人。

我反覆問自己:「為什麼當下無法說呢?真的是反應慢嗎?」

是什麼原因讓我沒有第一時間先尊重自己的感受?以至於累積的情緒反噬了我。

後來我選擇主動表達時,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覺得輕盈多了,雖然我不確定這是溝通還是在各說各話,不過沒關係,重要的是我為自我出聲。這不是溝通嗎?因為仔細回顧,彼此從根本的互動就出了問題。

互相說開了,我才知道,其實對方也有所覺,只是選擇沉默不提。

這本書書中有段話:

語言是心靈和精神的表達方式,傳達我們和自己及他人的關係,描述我們對現實的感覺,並且創造了新的現實。

如果兩個人對某件該說出來的事都閉口不談,他們的沉默就像一座斷橋;如果這樣的語言斷橋從此再也無法通過,兩人於是各自守在一端,就像在兩個分開的國度。這樣的沉默,很多時候並非命中註定的必然。

在反省過後,我發現自己不是每次都沉默,有時會表達,而有時是表達後帶來的失望,因為對方依然故我。

其實我也可以像過去一樣,站在朋友的角度解釋一切:貼標籤、評論那都是人性、他可能話說得太快、他可能忘了我不喜歡這樣、他可能不是那個意思…..

但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而親近之人的心量和包容也是有限。

有些語言的不良習性在於讓某人去「適應」特定名詞,這些名詞描述一個人的單一面向,而絕非關於完整個人。許多這種「調整適應」都很傷人。

同性戀、同志、女同、怪胎、酒鬼、毒蟲、恐懼症患者、憂鬱症患者、性別歧視者、神經官能症患者、精神病患──這類名詞反映出我們對心靈的重大認知錯誤。心靈不能簡化成一個名詞,比較像是多聲道,也就是有很多聲音,或說表達豐富,我們還會再談到這方面。因為心靈是多聲道,每個人一向都比他人所看到的擁有更多面。

如果某人將他人以其個人單一面向貼上標籤,就忽略了對方也擁有其他心靈精神層面,好比勇氣、自由和愛。唯有這些特殊的人性價值也被看到,人才得以被完整的看見。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沒有人和另一個人一樣。上述的語言惡習,正凸顯對人性認知不足的程度令人驚詫。

在自我表達中,可以論感受論事實,點到為止就不必過於歸咎指責,因為那是對方生命發生的事,是對方的課題,我不需攬在自己身上,對方不是我的自我延伸,更不需要加以評論成就我高你低。

於是,我感謝他這一路相伴,那些美好的曾經,只是我們不再有共通語言和價值觀。我選擇拉遠距離各自安好,選擇我們未來投契有緣的話那再相見。

或許不適的分離感會讓我失落難過好一陣子,然而有時候得失離散,才會有新的可能發生,生命才有盎然生氣的流動。

書中有幾段話療癒我心:

和解來自於原諒,原諒與和解攸關生存,不是單純社會相關現象,而是人類的特質和價值,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原諒與和解是真實機會,我們能加以實現,也可以拒絕。經常被遺忘的是,唯有引發不滿的傷害變得清晰,也就是對立雙方再一次有意識地審視引發怒吼,怒氣甚至恨意的傷害,原則上促成和解的原諒才可能發生。

我認同這段的最後一句話,或許坦承而造成的爭辯,某種意義來說,是促成理解、諒解、和解這三個層次的開端,可以說是關係中的向死而生。

我在這本書中所作的探討,主要為了鼓勵大家,說出比過去更多的、對心靈造成負擔的事。這麼做非常有釋放心靈的效果,即使不在第一時間就說出來也一樣。

「即使不在第一時間就說出來也一樣。」這句話讓我感覺被人接納了自己的不足,原來沒有在第一時間說出來也是可以的,我不需要陷入秋後算賬的窠臼中。

雖不認同沉默,卻可以同理那說不出口的苦。

最後,我們也要看見自己已經盡了最大值的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中其他摘句:

P31、「真誠」是我們所思、所說和所為達成一致,如果我們符合這其中,所謂的「真誠」,我們就會覺得和自我合而為一,身在平衡之中,具備持久力。於是我們不需要藉口、理由、遮掩以及謊言;我們不需要壓抑,平白消耗許多能量。因此真誠是和自身、他人以及周遭世界建立成功連結的基礎,這同時也意謂著,不真誠將為我們自身,他人以及周遭世界製造衝突。

P59、衝突中讓自己意識到,自己和對方是完全不同的人,自己和對方之間勢必會出現距離。察覺我們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問題,盡可能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會有很大的幫助──讓對方能表達驚詫有其必要,因此,不要立即反駁,而是保持自制。

P120「要是他/她死掉就好了!比起分手,我更能忍受死別。」

想殺死所愛的人,亦即開始想「擁有」他人。有這種傾向的人一旦被伴侶拋下,對他而言就像失去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他把對方(誤)以為是自我的延伸,是個人的擴張和補充。因此會接照自己的想法調整對方,而且並不總是明顯具有攻擊性。

P148、對被留下的那個人而言,現實是他起初幾乎無法應付的遭遇。如同那句法國俗諺:Partir, c’est toujours un peu mourir──每一回道別都死去一點點。

被拋下的那個人面對全新,卻非他所願的生活狀況,起初的反應相一當無助──可能感到震驚,出現憂鬱和攻擊性,感到絕望。他至今的生命觀被非自願的分離改變,生命價值感或許就此消失;起初對新情況做出適當調整的意願並不高。許多慣常的事情突然間不再進行…..

P151、危機是人生的一部分,任何生活都有風險,但是有些人不會注意到危機,因此內在也不會有所進步。

危機是至今生活連續過程的裂痕,是危機也是轉機。

危機威脅人們,並且促使人們改變生活。

任何危機都是心靈在發燒,讓人注意到內心在「發炎」。

任何危機都是心靈的痛楚,心靈沒有充分感受其意義,因此迫切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任何危機都是未實踐生活的表現,生命期待被徹底活過。

任何危機都隱含一個祕密的意義訊息。

P156、不要將無法改變的事情當作宿命,以為那必然導致人的全部存在價值低落;將無法倒轉的事情,當作擴充及深化個人生命的挑戰,就能成功。

P189、別人批評你,你就失去價值嗎?

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的價值提高了嗎?

你從他人那裡獲取自己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感覺嗎?

你不重視你對自己所作的判斷嗎?

林涵蓁

喜歡閱讀、自我探索、心理學、電腦繪圖。不會任何外語,英文數字只會唸到6,卻喜歡國外自由行,喜歡一切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