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擺不平的親情天平

那天,和好友L聊到她當年赴美生子的艱辛過程,包括近三個月隻身在異鄉的待產過程(這段期間她雖是付錢暫住先生親戚家,不免仍有寄人籬下之感),尤其親戚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甚至規定L不可買肉類回家烹煮,就連坐月子期間也不例外,種種匪夷所思的情節讓我們聽得瞠目結舌。

同席的友人忍不住問L,「這麼辛苦,如果將來生老二,還要這樣再來一次嗎?」只見她瞪大雙眼,一副「我們問這什麼蠢問題」地回我們,「當然要比照辦理呀,不然鐵定被老二怨一輩子︙媽媽偏心。」

手足情節可說是千古以來家庭內爭執失和的主要來源,追根究柢,其實跟人性中與生俱來的比較心態脫不了關係。父母比、手足比,人比人、氣死人。君不見,世說新語裡的典故,「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早已明證,兩千年前的阿公,就已經在為孫兒輩調停他們比較「誰家的爸爸比較優」了呀。

手足不合,為人父母最是煩惱。記得幼時爸媽曾說過一個遠房嬸婆的故事。嬸婆家孩子眾多,其中老二最聰明、心思最多(似乎每家都有一個難搞的老二),也最常指責父母偏心其他手足,總是冷落她。

據說嬸婆為此傷神不已,有次特地攤出雙手跟老二說,「你看,每隻手指,或長或短,都是自己的心肝肉,哪裡會偏心?」

不想這個不受教的老二立刻也伸出自己雙手,「可是十隻手指裡,你總有幾隻,是會特別想為它套上漂亮戒指的」,嬸婆一時語塞竟答不出話來—

忍不住想起L,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勉力維持表象的公平(與和平?),我們注定一生戒慎恐懼,盡量做到所有可量化與不可量化的一致性,只因太清楚多少紛爭,從來不是因為匱乏,而是「不患貧,患不均」。

至於我,身為三寶貝的媽,或者該跟孩子們來場愛的正念學習了。將近來備受討論的正念減壓法—「有意識地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應用到每天親子相處間的日常,教孩子認真去感受每個當下,我們互相給予的愛,或可稍稍排解這千古無解的難題吧?我想,我找到今晚與孩子們睡前聊天的談資了。

Jill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