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我們有沒有能力定義自己?──《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

「你這樣做,別人會怎麼想?」

「你怎麼這麼沒用?」

「那個某某比你強多了。」

「為什麼不能做得再好一點?」

「都是你害的,事情才會變成這樣。」

類似這種話語,都是從比較親近的人口中說出來的。我們從小就活在各種評價之中,像是「乖孩子」、「壞孩子」、「很會念書」、「體育很好」、「很笨」、「沒用」、「很溫柔」、「很壞」、「身材很好」、「很胖」等等,在各種方面被人所議論。

而負面的評價是很傷人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人因為無法安心呈現原本的自我,當然就會認為「所謂的他人是評價及傷害自己的存在」。

為了不被傷害,變得很在意「他人的眼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意「他人眼光」。

我們有沒有能力定義自己?──《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

因為我們從小就活在比較、評價、說教的環境中長大,因此不自覺地敏感,對於評價耿耿於懷,活在他人的眼光中,難以真實呈現自我。

《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他們喜歡酸你,是因為他們有問題!遠離惱人的負面攻擊,找回不再被人際關係傷害的自己》這本書光是書名和副標這段訊息,就足夠讓人感到釋然和療癒。

水島廣子為日本精神科醫師,也是人際關係療法的權威。她的文筆非常白話,淺顯易懂,我個人認為也很日系,就是相當溫謙有禮。

想要擺脫自卑,變得有自信,你會怎麼做呢?

書中提到,有些人的方法是透過不斷努力上進,從他人口中獲得肯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因此變得有自信。

事實上這是讓自己變成有自信的誤區,與期望恰好相反。

因為定義自己能力在他人的手上,我們只會越來越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評價,很難產生真正的自信。

水島醫師認為真正的自信,是能夠自我肯定。而能夠自我肯定的其中要素,是「接受原本的自己」,無條件地喜歡原本有優缺點的自己。

「接受原本的自己」也可以說是接納,什麼是接納呢?

我認為蘇予昕心理師在《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中也詮釋得很好:足夠的接納力能讓我們分辨,哪些評價是合理的、有建設性的,適合我的,哪些評價是惡意的、攻擊性的、跟我無關的。

這些年我受到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薰陶下,在看這本書時發現裡面很多內容都是我已經理解過的知識,於是閱讀過程中就變成種複習,溫故知新,

洪仲清老師幾次在直播中說:「我現在已經不太評價了。」無論是正向或負面評價,他都不太說了。因為他人的正評會我們更想追求卓越,負評讓我們挫折沮喪。兩者都沒有接納當下的自己。

他曾在介紹這本書的摘文中寫道:

第一次很清楚地知道,『讚美』跟『鼓勵』不同,是從閱讀阿德勒博士的教養相關理論中學到的。

我自己的解讀是說『讚美』一個人,還是抱著上下尊卑的態度,是我有權力評斷你,隱隱然代表著你要順從我的期待。

然而,『鼓勵』是支持一個人為他自己的好考量,即便對他好的,不見得我喜歡。這更接近人人平等的觀念,而且有賦權或增能的意味。

以水島醫師來說,「評價」本身是一種暴力,就算是正面評價,也潛藏暴力性質。這與洪老師的說法似乎不謀而合。

所謂的評價是建立在『個人』的認知上,並且是由『個人』所做出的判斷。

同樣的東西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則會換成另一個人的認知,由另一個人做出判斷,因此也可能會得到完全迴異的評價。

所以,評價是非常主觀的事物。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認為它是唯一絕對的真理,而強行套用到別人身上。

這可以說是一種暴力。因為每個人都擁有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背景和過去,我們不應無視這些狀況,強制將自己的標準套用在他人身上。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到了新職場,承受著的學習與適應新環境的壓力,沒有自信的他萌生念頭想放棄,當同事與主管知道他的狀況後,跟他表示「加油,你可以!」、「你是我們這一批新人當中最能上手的」、「我看好你喔。」諸如此類的正能量言語。可是,他並沒有因此獲得力量,或是產生信心,反而是那股壓力能量更加龐大。別人那些話連他自己都不相信,更難以表現出真實的自己。

即使是稱讚性質的正面評價,也是一種暴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同事一直被別人稱讚『工作能力好強』,你應該也會感到不舒服吧。因為相對來說,就是你被別人評斷為做得不好的意思。

而當自己被稱讚『工作能力很強』時,雖然當下你會很開心,但也會造成『今後絕對不能失敗』的壓力。

有些沒自信的人甚至會覺得『如果別人知道真正的我是這樣,就不會認為我的工作能力強了』,因此很有可能會更加害怕別人知道『真正的自己』。

即便我明白評價帶來的標籤與偏見,讓我們少了思考和理解,但我們的社會文化、人際關係仍屬於評論性體系。家人、老師、主管給我們諸多評價、朋友互動中的幹話和讚美用語,實在難以避免。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定義自己,尊重自己的判斷,當自己的評審。相信「人的價值是無法被其他人的評價所左右的」

話說,我和姊妹最近也被評論了。

前陣子長輩開刀住院,因新冠肺炎防疫下,醫院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限制陪病者人數和盡量不替換,也要自費做PCR檢測。我與一位姊妹輪流陪伴、照顧長輩。

我個人不喜歡睡醫院,睡不好的話,我的精神和情緒也會受影響,而且我秉持著「照顧自己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長輩也沒有提出需求,一到深夜便口頭勸我們回家。於是,我選擇不留夜而回家睡。

然而,姊妹有天收到長輩朋友的訊息,可能是要傳給長輩,不小心誤傳,或是故意而為之,這點不可考。對方訊息寫著:

「這一群白眼狼晚上沒陪你,讓我很失望,重要關頭連這一點小事都不懂,真讓我很感慨傷心,好好檢討。」

姊妹看了生氣,我倒是沒有什麼情緒。

我想自己淡然的原因是一、我了解評價是相當主觀的,二、對方說的不是事實,三、我跟他不熟,他的想法與我無關。四、對方說的這些話不見得我們有錯,那些言語只能代表著對方是怎麼樣的人,他個人感受、直覺、想法上的偏見與狹隘,內容中對他個人的價值觀可見一斑。

對於評價,我們要選擇以眼還眼嗎?我偶爾會選擇這麼做。

雖然人際關係是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可能會怎麼對你。因為曾被不洽當的對待過,才知道當初傷害了別人,或是借鏡提醒自己不要做一樣的事。進而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存有反思和覺知,有的人會有雙重標準,只許官州防火。

然而,我對以牙還牙的方式還是存疑的,像是因為討厭他人的評價,而評論了對方,不自覺自己也變成評論的體質。當我們選擇用一樣的方式回擊時,可能自己也變成自己不喜歡的人。

就像扎西拉姆.多多說的:「有人刻薄地嘲諷你,你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無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馬上輕蔑地鄙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馬上加倍證明你更厲害。…… 看,你討厭的那些人,輕易的就把你變成了,你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樣子,這才是『敵人』對你最大的傷害。

面對那些有著評價體質的人,我們保持距離,盡量不被煽動就是了。萬一因為當時心裡壓力大而在意,被共振到的話,也沒關係,如同水島醫師說的,我們可以選擇理解而同情。

有些『評價體質』的人一定要把所有事物都轉化成自己的定義才能安心;但也有些『評價體質』的人不會有『自己做出了定義』的自覺,後者不會知道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價值觀的主軸經常是單一的,不會有深度。…對於這種人,我們可以用『就連小事都要一件一件定義,不然活不下去,真是太可憐了』的想法來看待他們。

這本書推薦給沒自信、在意他人眼光和評價的你我!

…。…。…。…。…。…。…。 …。…。…。

其他摘文:

P29、在意他人目光,會對自己越來越嚴苛

P95、【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達到了極限而已】

就算有自信,就算喜歡自己,但最重要的關鍵還是「接受原本的自己」,雖然我這樣說,但你可能還是會覺得自己的確有不少缺點,而且今後還有更多想改善的地方,你擔心如果接受了原本的自己,就會停止成長了。

實際上並不會發生這種事!

因為接受原本的自己,是指接受「現在」的自己。 現在的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反映出來的是從以前到現在的各種經歷,最後造就了現在的你。

接受這樣的自己,就是認同「到目前為止經歷各種事情成就的自我」

這時的重點是「自己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已經盡力了」。

你會不會想著「才沒這種事,我一直都不夠努力」呢? 這種想法其實是「小創傷」的結果,但絕對不是我們沒有盡力去做。

當你會覺得「今天只能做到這裡」時,其實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 並不是你的耐力不夠或是努力不夠,而是因為累積了過量疲勞,體力達到了臨界點或是精神狀態不佳等,這些問題反應出當時自己的狀態,才會讓你「做不到」。

這不能稱為不夠努力,只不過是你達到了極限而已。

在這樣的臨界點中,盡力而為以後所得到的結果就是現狀,你只要單純接受這樣的自己就好了,不需要對自己做出「努力不夠」的評價。

即使接受現狀,今後仍然可以進步。相反的,若只是深陷於「如果當時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的過去,無法接受現實,那很可能之後就再也無法前進。

P147、【得到負評不是你的問題,只是對方不適應你的變化】

碰到好久不見的人,有些人會脫口而出:「你變胖了,」或是露出訝異的神情。

這只是單純的「對變化的反應」並不是要去批評對方。

人類之所以會對變化抱持著異樣的感覺,是因為要適應各種變化。由於人類是生物,需要確保自己的安全,因此具備許多防禦能力。

其中一個反應就是「對變化抱持異樣感」

這是為了調查「對我而言,這個變化代表了什麼」的步驟之一

P229、【當強烈點在意他人眼光時,就是治療自己的時刻】

整體來說,當壓力很大時,在意「他人眼光」的心情會特別強烈。

如同本書所見,所謂的在意「他人眼光」,反應的是自身缺乏自信和對自我的感覺。

當對自己的威覺很差、或是十分不安的時候,我們就會理所常然的在乎「他人眼光」。

因此,當自己強烈感覺到在意「他人眼光」,可以試著想想:「我現在有什麼樣的壓力?為什麼會對自己產生厭惡?」

這裡是命運的分岐點。

若陷入沒有自信的滋渦裡,會更容易讓自己受到傷害。

林涵蓁

喜歡閱讀、自我探索、心理學、電腦繪圖。不會任何外語,英文數字只會唸到6,卻喜歡國外自由行,喜歡一切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