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好說讀書會~好感力,你要「高人氣」還是「好感度高」?

你會怎麼決定你的人氣?你會怎麼定義你的人脈?

這是我做「好說」一直不停在探討的議題。

在自媒體橫行的時代,最簡單的方式是流量,但這有個弔詭處,尤其在台灣,

流量的多寡跟你這個人被清晰的記住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我最近做了一個平台,叫「好說」,初期我遇到一個狀況,不少有在經營的部落客偏好自己架網站,因為流量要在自己身上,這樣才有數據跟廠商提案,於是坊間有好多教人怎麼導流量、互粉求曝光的(撇步)教戰手冊。

但弔詭的是,如果你形象夠清晰,融媒體的應用更重要,但很多流量到一定的自媒體人,其實形象不鮮明。

關於有名這件事,到一定年紀其實會懼怕,我們不排斥有名氣,但不是被普羅大眾認識,是喜歡我們的人持續喜歡我,比的是長期而持續的信任,這比較重要。

不過,我讀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好感力』這本書,倒是開宗明義的點出,人氣和好感是不一樣的事。如果拿我們平時在社群平台上發佈或分享貼文的行為來做說明的話,那就是「按讚數可以視為人氣,卻不代表你讓人有好感,別人喜歡你」。

事實上,不只是臉書按讚不代表人家喜歡你,就連臉書的好友名單、粉專追蹤人數都不一定有參考值,最近台灣的網路圈一些KOL瞬間社會性死亡就能看出端倪。

書裡面,有幾個議題值得討論,

都跟主流經營自媒體的想法不太一樣,但恰恰是好說一直強調的觀念。

我最近越來越認知一點,好說的訴求在台灣算是嶄新的觀念,需要凝聚共識,所以,好說開始在創作者社群中啟動第一個共識形社群,是線上跟線下串連的活動,邀請中熟年的你我一起參加。

一月書單:大人的週末創業

二月書單:大器可以晚成

我是鄭安珀

我是鄭安珀 過了40歲的菜鳥CEO,人到中年,做些發自內心做自己開心的事。 而做熱愛的事,不表示路上沒有阻礙,沒有困難,相反的,突破之後的體悟,更顯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