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想要好風水,自己來

斷捨離近年來一直被大家廣為提倡。我個人也從簡化居家空間物品的行動上,得到了很大的好處。

在成為人妻和人母之前,我的工作性質需要頻繁出差,高峰時期,大約每1~2個月就出差一次,每次出門大約一周。在異地出差生活,帶著一個行李箱的物品,就可以解決出差時期的基本需求。有時候出差回家,行李箱幾乎不用整理,甚至許只需要更換必須衣物,接著,下一趟出差任務又來了。

出差個5-6趟,一年也差不多過完了….。我不禁想,除了生活家電和基本家具,其他的生活雜物,其實好像只需要行李箱裡的基本必需物品,即可維持生活。

後來,因為工作與求學,經過好幾次跨國搬家,從台灣搬到日本大阪,然後搬到英國,又從英國搬回台灣,因為工作又在日本東京與台灣之間來回。說真的,太多物品,讓我搬怕了…..。

搬家不只花錢,又花時間與心力。每次整理,看到一些雜物,尤其是旅遊紀念品,都不禁想「當初我為什麼要買這個?!(全部加起來好重)」當下的心情是「早知道如果是想看到有個回憶,拍照就足夠了…..。」

重新檢視「想要v.s 必要」

因為這個念頭太多次,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物品那些是「必要」那些其實是「想要」。我開始一連串檢視自己的生活物品,發現,

「必要」的東西,沒有它就覺得生活綁手綁腳,家務處理流程不順暢,例如掃除用品、廚房的基本餐具、採買時的可摺疊式大型購物袋等。

「想要」(非必要)的物品,沒有它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或是它在你眼裡即使一年都沒出現,可能你也沒發現的東西。例如過多的烹飪器具(鍋子、碗盤等),舊的紙本文件、旅遊回憶型的物品,超過收納範圍的包包或衣物等。

家中擁有「必要型」物品,是為了維持生活的舒適感與順暢度。

「想要型」的物品可能是給予我們增添生活的趣味感,以及滿足對自己「犒賞」的情緒。

有些生活的小確幸,的確會從「想要型」的物品而得到感受。所以也不必要求自己把所有雜物清空,而是留下「適度的量」,讓自己體會生活滋味。而不是「過度的量」把家裡變成雜物倉庫。

如果早早將「必要」及「想要」東西作分類,就可以一眼辨識出家裡的基本需求。也可以在年終掃除,或是搬家時把整理物品的心力降到最低。

做到以上,主要有3個好處

1. 節省時間

家裡物品量少,掃拖地板、擦拭灰塵以及將物品物歸原位的時間就可以減少。每天都可以用少少的時間維持家裡的整潔度。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於休息,或是高品質的陪伴孩子。

2.節省金錢

因為腦中已經有了對「必要」和「想要」的物品辨識能力,在購買物品時,大腦會習慣性地跳出辨識功能,減少衝動型購買。以我自己為例,這個功能已經幫我過濾掉好幾次「想買包包」的情緒了。因為比起包包,我想擁有更多的居家空間,和因為提高打掃效率所節省下來的時間。

3. 讓大腦回歸平靜

作家舛田光洋的掃除力系列書中,有提到這個概念。也經過我自身實驗的結果。當印入眼簾的顏色越和諧、簡樸,其實心就自然安靜下來。這就是為什麼裝潢房子時,我們會想找設計師統一裝潢風格,或是當進入高級飯店時,那個乾淨整潔、有經過設計的空間,會讓人瞬間放鬆。

我們也希望回到家中的第一眼,是放鬆的情景。而不是雜亂的空間,一直提醒著大腦「阿….還有衣服沒洗,阿…還有地沒掃、雜物沒有收拾」等。尤其上班族,上一整天班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如果是乾淨敞亮的場景,自然精神放鬆,才能好好休息。

套句電視上風水老師的話「太多雜物,會有煞氣。」影響通風,又可能造成漏財。我們可能沒辦法像有錢人一樣,找有名的老師指點個「龍潭虎穴」的風水寶地來住,但至少自身可以創造好的空間能量場,就從最簡單的居家減物、環境清掃開始行動吧。

沐妮

畢業於英國商管碩士,曾工作於日本,在外商醫藥臨床試驗公司擔任資深經理,為了出差飛行於各個國家間的工作狂。 如今,我是個地方的全職媽媽。 這中間歷經了焦慮、迷惘、產後憂鬱、自我價值懷疑。但在人生階段的轉變中,透過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整理與行動,重新定義自我的價值,並逐漸找回屬於自己的餘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