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把力量從『慾望』拉回『當下』──《專注,是一種資產》

這篇心得已經寫好一段時日了,我腦袋中的評論家卻認為寫得不夠好,因此沒有馬上分享出來。《專注,是一種資產》的內容卻讓我後知後覺的領悟到,可以像作者柚子甜那樣,告訴那個追求卓越的自己說:親愛的,不管你寫得好不好,不管你有沒有辦法影響誰,你都做了一件很美的事。

我追蹤心靈作家柚子甜已有一段時日,卻是第一次看她的出版作品。她是個會自我揭露短處的真誠作者,在自我覺察及反思上,常常可以助我洞察更深的自己。

整本書看完,若用一句話簡單概括,我個人的詮釋是:「有意識的覺察,源自於專注。」

記得《專注力協定》曾有段話,我很認同:「分心,是要逃離正在做的事。唯有了解自己的痛苦,才能開始控制並且找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負面的衝動。」

上述的那份痛苦,還包含逃避自己內心、事物無聊、陪伴無話的尷尬,或是源自於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等等。

一打開《專注,是一種資產》我看沒多久就會心好幾笑,柚子甜起床後的一小時也是我的心情寫照,好像從她文字中看到自己一樣,也讓我想起平日觀察到的他人生活。

手機是一個很棒的工具,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即時訊息像是拉近彼此生活的距離,還能獲得更多資訊。然而當我們過度使用,又在LINE逐漸工作化的時候,生活與生存變得更難有界線,跟手機很難保持距離。

在這講求功能性和效率的社會下,3C大大影響了我們專注和覺察力,讓我們常態性的多工和分心。

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

像是看書的時候覺得這一段摘文不錯,想要用手機工具摘錄下來,然而,一打開手機可能就沒完沒了,不斷向外延伸出去。

手機螢幕一開,首頁是上次沒有逛完的網頁,就把書籍摘文拋在腦後,繼續逛網頁,網頁瀏覽到一半,徒然想到:啊,LINE會不會有人找我?再打開LINE看一下訊息好了,LINE打開來後,看完即時新聞又不小心逛到貼圖區,去看一下有什麼新貼圖上架好了,後來又不小心被其他的商品吸引。過了一會,去上個廁所好了,如廁後回房途中,看到餐桌有小零食來吃一塊好了,有點乾,好像要配的飲料或水,因為在吃東西,狗狗就圍過來了,真可愛,來抱緊一下,對了,今天確診者人數不知道幾個,來滑一下臉書好了…….等到我回到書中世界,可能已經是半小時或1小時以後了。

有一次我甚至在捷運走手扶梯時因為滑手機而分心跌倒過,

當我終於覺察到自己這樣的模式時,雖然難以立刻改回來,不過提高了意識層次,每次分心都能覺察到,再把自己拉回來。然而,當專注力被打斷,嚴格來說其實不管拉幾次,這樣的效率其實是降低的,就像電腦重新開機一樣,需要時間。

柚子甜把會一心二用或者多用的人分為「無聊型」以及「恐懼型」多工。

「無聊型」:逃避無聊,無法深化滋味。我們人大腦的機制就是喜追求刺激有趣,在手機網路問世後,這項需求更容易又快速地被滿足後,人類逃避無聊的程度也更高,然而一旦養成這樣的慣性,我們面對生活的種種一切時,就只會停在淺薄表層。像是吃飯進食無聊就滑起手機,而不是專注吃進口中的食物:食物咀嚼後散發是自然還是加工的甜味?自己吞進腹中的健康還是負擔?

「恐懼型」:害怕說不,忙於應付別人的需求外,還有害怕失敗的恐懼。或許是因為底氣不足,所以想要當個好人、想要被人接納和認同,不想看到別人失望的神情,因此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被他人需要以及有用的功能性,過度追求上進與卓越的底下,並非因為熱愛或喜歡自我成長,而是匱乏的優越感。

那麼,要怎麼拿回自己的專注力呢?柚子甜提供「七件事練習法」來培養自己的專注體質。

「七件事練習法」就是利用日常的吃飯、閱讀、運動、通勤、走路、使用電腦/手機、與人交談,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做的7件事,經過7週練習來達到慣性的轉化。

每次專心一件事時,柚子甜分享的心靈意念,像是一種儀式地跟自己的協定。像是閱讀的心靈意念:「現在是留給我知識的時間。在這二十頁內,沒有事情可以動搖我。」

這分法可以運用到其他日常。

其中,我喜歡通勤的心靈意念:「我現在是一只空瓶,我任由環境信息流過。」

作者分享的空瓶法,對我這種對聲音敏感的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我搭車時很不喜歡聽到別人講電話、看影片的內容,那容易影響我,通常我只能戴起耳機聽音樂與外界隔離,或許這可能說明了我還不夠入定吧。這樣煩燥的時刻藉由空瓶法,我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只沒有底座的透明空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這純粹空瓶的意象中,所有噪音、氣味、影像和光線,它們能流進來,自然也可以流出去。如此一來,比較可以不被外境勾起情緒或反應。

話說,情緒也是如此,它會來,自然也會離開。重要的是,我不用念頭將情緒緊抓住。

與人交談的心靈意念:「除了言語外,對方還釋出什麼訊息?」

有時候就算身旁有其他人陪伴,都會有個破壞連結的第三者:手機。

可能是聚會中怕尷尬沒話講,於是大家低頭滑手機;或者我話講到一半,朋友卻已經拿出手機來滑了,當我感覺不太舒服而有所表示,對方卻自信地回說:「你繼續說,我有在聽」讓自己也不好意思繼續說什麼。

但是,這是真的嗎?

大腦有在聽,不代表真能聽進心。

而當角色對調時,我明白當個專注的傾聽者並不容易,尤其是聊天內容無趣或是說話不斷抱怨和負面時,可能會燃起自己內心煩躁,為了熄滅那股煩,思緒就飄開對方說的話,在自己的腦中小劇場中「要在什麼時候岔開話題呢?」,或是飄到手機上:「那個XXX好像還沒回我訊息,我是不是要來看一下?」

這些都讓我們與對方的關係無法深化,柚子甜認為這其中也是因為專注力不足,我自己認為還有其他原因。

她在這篇結語說:「在『無法深化』的世界裡,才會一直用『無聊』的眼光去看待彼此。」

有趣的是,當我們深化某些關係後,又會開始用『無聊』的眼光去看待別人了,逐漸停止對別人的觀察和詢問,自以為理解對方,卻忘了人不是一成不變。

用手機/電腦的心靈意念:「我現在要用手機/電腦了,我要用它來做什麼?」

這個問句是提醒自己「決定任務和一次只做一件事」,當我們沒有給自己定錨目標,就容易被3C五花八門的畫面和訊息給誘惑而分心,就像我上述經驗一樣,明明是要用手機摘文,卻被其他訊息給拉走。

然而,「七件事練習法」需要慢慢調整,是急不來的個人旅程。這世界腳步太快,在這樣的集體意識下,我們也受到影響,很多事情講求效率和成果。專注力並非馬上練習就不會分心,過程中有許多的挫折和掙扎,我想,重要的不是馬上領悟實質上的進步,而是每一次分心都能縮時覺察到,能越快拉自己回來。

人性的自制力、意志力是有限的,往往長期的時候就開始撐不住,就像有些人快速瘦身不久後又復胖回來。柚子甜也建議,培養專注力需要按部就班地慢慢來,第一週先從每天專注做一件事就好。第二週開始每天專注做兩件事…..以此類推,循序漸進。

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不要求自己有飛快進步的專注力,至少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否在分心或是在逃避什麼。

人生到底要戒多少手機用量,不妨把它想成「想要身體健康的話,要戒吃多少冰」誠實面對自己現在精神品質,到底好還是不好?如果已經到了非好好調養不可的程度,那就認真地戒,或至少在「7×7天」的周期中認真練習;如果只是想調養一下,讓自己精神狀態好一點,隔天也沒有重要的事,那偶爾破戒一下倒也無可厚非。

過於專注或自制,似乎會少了一些生活上隨性的樂趣,偶爾破戒一下也沒關係,不過要意識的是自己有沒有失衡。

◆*.◆*.◆*.◆*.◆*.◆*.◆*.◆*.◆*.◆*.

書中其他摘文:

P58、 從「與人交談」裡培養專注力。下次有人跟你說話,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或是情人,第一時間請你放下手邊的事──如果手邊的事非常急,急到現在沒辦法放掉,也請跟對方說「不好意思,給我五分鐘處理完這件事,我等一下再認真聽你說」。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沒禮貌,因為心不在焉地聽,才是真的沒禮貌。

P92、人類是一種會下意識尋求「快感」的生物,往往在「看到什麼」的一瞬間,就會浮起一股「快去做」的衝動,而當我們真的聽從指令去做了,慾望被滿足的快感就會讓我們上癮。

而「看到什麼做什麼」強迫症,其實就是人們耽溺在一連串的「衝動~滿足」「衝動~滿足」的刺激裡,無法自拔的現象。

P118、什麼樣的心,會一直尋求「快速滿足」呢?我很明白,是一顆有坑洞的、覺得焦慮的、喪失耐心的心。

人如果處於這樣的內在狀態,就會下意識地想用最快的速度被撫慰,不在乎身體要承擔後果──我內心都有一個坑了,誰還管你之後怎麼樣?當然是尋求立刻見效,越快越好。

這也是為什麼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情緒性地暴飲暴食,因為那是用「口腔」,在為「心靈」追求速成的快感。

P168、心神專注的人,跟自己的念頭保持一段清醒的距離,當下我意識到,脫口而出這些話雖然痛快,卻也不過是被某種「報復心態」所驅使,對任何人都毫無益處。

P190、因為生活太難以控制,只好發洩到這些「可以控制」的瑣事上,讓自己覺得被補償,心理得到假性的安慰。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最近發生什麼事,讓我感覺到很無力?」

覺察之後,才能夠清楚的看見:深沉的無力感無法被「用力」解決,只能被「放手」化解。

P213、專注力說穿了,就是「把力量從『慾望』拉回『當下』的能力」。

平常吃飯的時候,能把自己飄散的心神拉回吃飯;走路的時候,能把煩惱雜事的心神拉回走路;靜坐的時候,能把亂跑的心神收回呼吸之間,這樣的專注力千錘百鍊無數次,擁有的就是對治「慾望」的力量,也是能夠讓人「自律」的力量。

林涵蓁

喜歡閱讀、自我探索、心理學、電腦繪圖。不會任何外語,英文數字只會唸到6,卻喜歡國外自由行,喜歡一切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