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心理遊戲】系列之7〈互補溝通〉

(碰到迎面而來的朋友)

S1:早!

R1:早!

S2:意外在這碰到你。

R2:真的!好巧喔。

兩人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就是一次簡單的溝通∕交流。上述情境對話中,共計發生兩次一來一往的對話,而人際間的互動溝通就是在這樣往返狀態下累積而成的。

======

(成人自我A→←成人自我A)

S:關於今天發生的事…

R:怎麼嗎?

S:我要跟你說聲對不起。

R:沒關係,想想問題出在哪裡、找到改善的方法就好。

S:我知道了,謝謝你。

R:嗯嗯。

成人A彼此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屬於「就事論事」型,沒有太多情緒的參與,只是針對事情的處理、解決。一般職場上很容易見到這樣的溝通模式,因未有太多的情緒,若拿捏不當就容易就會變成不近人情,處理了事情,但卻未能把人的問題處理好。

======

(兒童自我C→←父母自我P)

S:關於今天發生的事…

R:怎麼?

S:我想跟你說聲對不起。

R:你真的是,連這點事都處理不來。

S:對不起。

R:你應該聽我的建議。

由兒童自我C開始的溝通,在立場上會覺得自己疏忽在先、有低聲下氣的感覺。如果碰到的是父母自我P的回應,那麼這個溝通模式就會變成「權力不對等」般,容易變成受到責備或批評的狀態。這樣的溝通模式,不見得是真的理虧或有所疏失,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基於禮貌上的互動,亦或是習慣聽令行事、不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

(父母自我P→←兒童自我C)

S:今天的事…

R:怎麼了嗎?

S:我覺得不是我的錯。

R:咦?你不是主要的窗口嗎?

S:對啊!但我又不知道會變成這樣。

R:什麼?…

由父母自我P開始的溝通,在立場上容易讓人產生辯解、得理不饒人的感覺。如果碰到的剛好是兒童自我C,那麼這個溝通模式就變成如同「說教」般。溝通模式,如:給予指令、糾正錯誤、推託責任、逃避疏失…等,突顯的是較為強勢的一方以對自己有利的立場和說法,試圖說服另一方接納其說詞。

互補溝通,以平行的對話方式在兩人間一來一往持續著,只要一方不要改變自我狀態,溝通自然能一直進行。人際間心理遊戲的產生,在於溝通中自我狀態的轉變,亦或是溝通中帶有隱而未言的訊息。

更多關於「心理遊戲」 to be continued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