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疫後大未來》讀後感二:線上學數學、爸爸教小孩、教育創新最接近破壞性創新的一次

由 #數涯諮詢主辦,刊登於 #好說平台,對於遠流出版《疫後大未來》的第一次討論會中,討論到疫情對於企業的正面/負面加強效應,第二次討論會我們則聚焦在教育,畢竟教育是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

我自己覺得作者蓋洛威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雖然不像《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主張要全方位檢討科技資本主義,但身為商學院身價不凡的名師,蓋洛威自己卻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現狀提出非常多的批評。

父母來自蘇格蘭勞工階級的蓋洛威,坦承他的成功是來自有讀到好大學,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學歷讓他畢業後就去華爾街上班,接著到柏克萊商學院又遇到了他的合夥人和創業導師。但現在美國頂尖大學的學費,已經高到會讓中產階級父母破產。

作者提到,過去四十年大學學費增加了1400%,相比之下印象中很貴的醫療保險「只」增加600%。在美國前一百大名校,家庭所得1%的學生人數要比家庭所得底層60%的學生還多,如有人說常春藤名校是「它的投資人子女的避險基金」並不為過。但作者也提到,現在美國名校畢業生還是擁有和其他美國人截然不同的職涯和收入發展曲線,讓它依然是一個好的投資。

然而弔詭的是,美國名校也是線上教育的先行者,在Mooks風潮以來的大學課程免費上網效果驚人後,2020年9月在疫情衝擊之下,有一半的學校決定在線上上課,以至於過去這一整年繳了天價學費的學生坐在家中「享受」名校課程,這更凸顯出學費的不合理。

美國高等教育究竟要如何去解決這個矛盾,作者許多建議在此暫且不表,但他對教育新創趨勢的理解:「教育的新創者將吸引廉價的資本,並掌握由疫情加速和擴展的契機。Covid-19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衝擊,就等於SARS當初對亞洲電子商務的衝擊」,放在疫情未退、史無前例全體學生線上上課的台灣此時,很有借鑒的價值。

在第二次的討論中,我和遠流出版總編輯林馨琴邀請到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吳麗芬、在家提供女兒專案教育的袋鼠爸爸六叔及美國加州最大線上學校的董事會成員Kevin及關心公益教育本身也是家長的台大新聞所教師黃兆徽,一起來預測這長達四個月直到暑假結束的線上教育會對台灣中小學教育帶來的衝擊。

一、線上教育漸成主流

作者提到,「當老師們終於連上網路,卻發生學生已經在電腦前等我們,年輕一代是跟著螢幕長大的,而且他們對網路上互動自在的程度是我們這代人所無法理解的」。數學想想國總監吳麗芬也呼應,數學想想的優秀教材研發20年想要國際化,但國際化需透過線上化,想不到就在疫情實現了。未來就算恢復實體課程,線上教育還會是重要的部分。

二、爸爸帶小孩的趨勢

作者最近在總結疫情寫到:「既然不需要那麼多裝備和通勤,這是一個重新配置我們的資源和時間在雙親和小孩的時間」(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spend less on stuff, spend less time commuting, and reallocate that capital and time to our partners and children.) 袋鼠爸爸六叔注意到這個月,有更多的爸爸待在家裡注意到小孩到底在學什麼、如何學、學這些到底和未來有什麼關係、該不該提早雙語教育,「爸爸教小孩」和「媽媽教小孩」的異同也許會成為熱門話題。

三、教育創新最逼近破壞性創新的一次

兆徽老師提到,這次三級警戒下因應各學校準備情況不一,公視和由非營利組織創辦的平台兆如「均一教育平台」等都成為有力的幫手,凸顯出民間支援中小學的重要性。定居矽谷30年的杜曉煦更以他參與創辦加州最大純線上K12(一年級到九年級)學校的經驗,呼籲台灣的教育新創著,應把握這次機會積極思考破壞性創新。

誠如蓋洛威膾炙人口的部落格「無同情無惡意」(No Mercy / No Malice )本月發表的最新文章「什麼永久消失了」(What We Leave Behind)語重心長的結語:「我們需要一個從Covid-19危機覺醒的世代,去承諾成為更好的父母、配偶和公民。」希望這個認知在台灣度過疫情危機後也順勢而來。

攝影:林素英

大人的數位轉型

海鮭回台的企業人,學習數位知識,重拾創作心願,進行生活調整,用清爽的心迎接跳五時代! 現於科技公司擔任行銷長,#大人的數位轉型 創辦人,遠流出版 #WFH在家工作的成功祕訣 專書推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