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們在想什麼?
「若身邊沒人感染」醫師:代表沒朋友!
這是今年4月份的一個新聞標題,那時身在南部的我,算是「沒朋友」的人吧,因為鮮少耳聞生活或工作周遭有人確診,但這樣的情況進入5月就慢慢改變了。工作上改為線上的頻率增加、各地學校也自5月下旬開始遠距上課,身邊開始出現某某某確診居隔中,我變成「有朋友」的人了!
每天的確診人數,對我而言雖不見得無感,但總覺得與我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因為生活和工作一如往常地繼續啊!不過,這樣的狀況也開始悄悄地出現變化,尤其是當確診者不再是抽象的數字後,我發現我的內心出現微妙的改變。
擔心確診與失落悲傷的階段相符
第一次收到與確診者有近距離接觸的訊息時,腦海中閃過很多想法和情緒。咦?怎麼會?一百個不願意相信的感覺(真假啊?近距離接觸病毒?);我,應該不會那麼幸運吧?(統一發票$200都不會中獎的我…);如果,不要拿下口罩喝水就好了(但,保持適當距離理論上就可以了啊);啊!為何對方沒有警覺性啊?!(即使我也清楚可能會有無症狀者);慘了,若確診要怎麼辦(開始自行腦補、自己嚇自己了)。這幾個可能的反應,呼應了失落悲傷中的幾個階段: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幸運地近距離接觸病毒;討價還價,如果自己當下可以多做點什麼或不做點什麼,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憤怒,對方怎麼沒留意自己的狀況啊;沮喪,好像什麼都做不了,只能靜待症狀是否出現。
確診表示會短時間失去健康的身體,更甚者有些人可能會失去生命。亦即,面對可能會失去些什麼的不安感,當然會增加我們面對未知的害怕與焦慮啊!你我都是一樣的!但,有人可能會大聲地說:「我才不怕!因為就像感冒一樣,人人都有機會感冒」。的確,這樣的說法會讓人較心安,不過,我也想大聲地問:「你是否真心相信著,並毫無所懼?!」這點,我持保留態度!!理性上,的確可以說服自己:就像感冒一樣,沒什麼好怕的;但情感上呢?!我想,只有自己最清楚吧!
面對未知,除了害怕還有什麼?
當確診者或快篩陽性者,越來越靠近自己時,我發現我有了不一樣的心態。未知,的確令人心生恐懼,但我想分享在過程中自己理出的幾個想法。我將思考脈絡分為兩個部分:面對已知感源vs面對未知感染源。
- 面對已知感染源,這個的情況又可區分為兩種:
- 情感連結深:若你身邊出現的確診者,與你有較深且正向的情感連結,那麼,即使你知道可能是因為與對方接觸才染疫的,我想你或許會幫對方找台階、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且你也不會責備對方將病毒傳染給你,因為你們是「同一國的」。通常在這個的情境下,最容易進入「接受」的階段。
- 情感連接淺:但如果你身邊出現的確診者,與你的情感連結並不深且可能有些負向連結,那麼,當你知道可能是因為對方才使自己確診的話,我想你的情緒會蠻大的,且以生氣的負向情緒偏多,因為你無法理解對方怎麼沒有警覺性、亂趴趴走之類的,只因為你們可能「不是同一國」。通常在這個的情境下,最容易進入到「憤怒」的階段。
- 面對未知感染源:面對未知是令人害怕的,但如果在生活或工作中,不清楚知道周圍誰有症狀、或誰可能確診,在這樣狀況下,通常可能會覺得自己和旁人都沒有問題,只是病毒無所不在,所以無法責備任何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染疫,似乎只能摸著鼻子自認倒楣了,情緒上的接受度可能會呈現兩極化,即,找不到可以責怪的人,或轉而自我責備。當這樣的情境發生時,便可能會進入到「否認或討價還價」的階段。而其中,當自己又在無意間將病毒傳染給情感連結較深的親朋好友時,自我的內在譴責可能會更深,此時便可能進入「討價還價或沮喪」的階段。
疫情已邁入第二年,當防疫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已慢慢知道面對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的生活要如何調整;而過程中,我覺得尚需要留意的是:面對疫情,自己真正的內在情緒是什麼?若是害怕,那害怕是因為擔心什麼嗎?若是生氣,那生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自我探索,就像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地往內摸索,找出可能困擾自己的原因並予以鬆動,同樣的害怕∕生氣∕焦慮源,才不會一再地出現困住自己啊!
我是Iming心理師,在個人成長的旅途上,與你分享我的心發現。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