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人生第二曲線越早起步越好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拜託,這算什麼答案啊?就是嘛!有回答等於沒回答啊@@ 這是心理師愛用的梗嗎?!請耐心聽我慢慢道來吧。

3/10晚上我再次參加〈好說商學苑–人生第二曲線轉型 經營個人影響力〉課程,距離第一次(2021/11/17)上老查的課已經過了近4個月。我帶著好奇的心情想了解,對我而言像是複訓般的課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收穫呢?!老查於分享中提到:「自己近50歲才開始探索人生第二曲線,起步算晚了。」的確,就年齡數字而言,似乎是如此。但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則不認為晚了。探討人生第二曲線相關概念後,老查以千面英雄中一書中的英雄之旅(下方這張圖是摘自老查讀家私房筆記)進一步深入探討,並用自己的經歷為例子來說明。

人生第二曲線越早起步越好嗎?!

看到簡報中千面英雄、英雄之旅幾個字時我楞了一下,因為我手上也有一本千面英雄。拜託,有同一本書是有什麼好驚訝的啊? 其實讓我驚訝的點是,我購買千面英雄的原因啊!!

TA溝通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 在其著作〈人生腳本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中提到:約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在其著作〈千面英雄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 (這本書對腳本分析師來說是最好的教科書)…

可以想像我的驚訝了嗎?幾年來,我熱衷於學習TA溝通分析,而千面英雄這本對欲進行腳本分析(溝通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之溝通分析師而言,是建議一定要細讀的書,且居然也與人生的第二曲線相關。似乎我的第二曲線與我在過程中,經歷過的大小事都環環相扣啊!

我人生第二曲線是怎麼走過來的?

聽著老查分享自身的經歷,我腦海中開始思考自己的第二曲線經歷了什麼。人生第二曲線與第一曲線的交接重疊之處(下圖紫色區),稱之為過渡期或是轉變期。我意外發現,我居然花了近12年才走過轉變期(想到這件事時,自己都想哭了@@居然撐過漫長的12年了~)。用「意外發現」這個詞,是因為我壓根沒去想過時間,只是一直往前走。在順勢而為之中年轉職好說專訪的轉職之路兩篇文章中,我對於自己的中年轉職抱持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但事隔多月,上週的人生第二曲線轉型課程中,透過老查的經驗分享,我學習到一個全新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

人生第二曲線越早起步越好嗎?!

圖片來源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second-curve-ellis-katsof

當我研究所畢業時,聽一位朋友說,他算過心理師養成的時間和後續的職涯發展,覺得投資報酬率過低,與投資成本不符,所以不考慮成為心理師。我想,如果我有像那位朋友一樣的思維,稍微研究轉型成為心理師需要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我或許就不敢如此義無反顧地向前衝吧!但花了12年成為心理師的我,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思中也發現,不是我選定目標要做什麼,而是我做著我想做的事,然後慢慢地走上成為心理師的旅途。

人生意義Ikigai

在課程後半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由四個圓組合成的圖,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與日本人的生活哲學「生き甲斐(いきがい)」相關。

IKIGAI組合自日文「 いき( iki )」和 「甲斐 (gai )」而成的,いき( iki )表示生命、活力;而甲斐 (gai )則可以說是努力後的一個結果、可以期待的一個價值。用中文的話,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意義或者是人生的價值,也可以說是讓你每天起床的理由。

人生第二曲線越早起步越好嗎?!

這張圖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及深具意義,是因為聽著老查分享的當下,我發現了三件事:

但,第4件事呢?上週四課程當晚,我還差一小步就完成這4個指標了。而昨天下午,我達標了!

我一個人默默地、一步一步走上成為心理師的職涯,我當時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資源,也未盤點風險。如果早點有機會參與〈人生第二曲線轉型〉般的課程,是不是我不用花12年的時間呢?我想,這可能又是一題無解的答案吧。

關於文章一開始「人生第二曲線越早起步越好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也不是」,由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其實就是你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等等的問題。當你對自己的了解越深,你能獲得機會和選擇也相對較為多元。我的人生第二曲線起步時,我大約是35-36歲,看似很早起步的年紀,但我的探索期很漫長啊@@ 如果,用12年的時間,轉型換來一個薪水與第一曲線差不多的工作(這又是與好友閒聊時才意外發現的@@),你會願意嘗試嗎?!我想,很多人可能不願意花那麼久的時間吧!所以,能否有陪伴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人,就很重要囉!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更認識自己。

延伸閱讀:人生第二曲線轉型–經營個人影響力 -老查課後陪跑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