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說人際解憂所|To:Co 請好好善待自己
Co 你好:
讀完你的人際困擾,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你很棒啊!因為透過文字我讀到了你的情緒。」或許你會納悶,何以我這樣說吧?!先跟你分享一段約6年前我剛進研究所時,一位老師回應我的話:「你所說的討厭就是很深的我訊息了。恭喜你突破。以前只是放在心上,現在能夠說出來真不容易。還記得你的美德嗎?今天加上一個:真實。」你知道嗎?有勇氣將情緒說出來,即使只是透過文字表達,都算是很大的突破!
人際關係中,你有發覺到自己不喜歡的感覺是什麼,也覺察到自己不喜歡被他人對待的方式,但似乎你找不到緩解這些不舒服感的方式。透過你的文字,我覺得你在人際關係中常處於「戲劇三角」中受害者的位置,而你是由哪個位置(拯救者或迫害者)轉變成受害者,我只能透過你的文字約略猜測一下。根據我對「心理遊戲」的理解,我以我的假設來探討你處在心理遊戲中的狀況,而我後續提供的回應也會以我的假設為主,你可以參考看看。
「戲劇三角」是探討「心理遊戲」的一種方法,在三角形中的角色分別為: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這裡我借用卡通人物來進一步說明:胖虎(迫害者)–哆啦A夢(拯救者)–大雄(受害者)。如同大家所知:胖虎常會找理由欺負大雄,然後大雄就會找哆啦A夢,哆啦A夢也會拿出道具來。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大雄拿了道具,讓胖虎嚐到苦頭,而哆啦A夢也會因為大雄亂用道具而受到波及。這裡我想說明的是:胖虎(迫害者)→大雄(受害者),轉變成胖虎(受害者)←大雄(迫害者);哆啦A夢(拯救者)→大雄(受害者),轉變成哆啦A夢(受害者)←大雄(迫害者)。你有注意到三角形內發生什麼事了嗎?在成為「受害者」之前,可能的角色會是「拯救者」或「迫害者」。
回到你的狀況,我的假設是:
- 成為「受害者」之前,你是「拯救者」角色:你可能常“主動”助人,也就是說,在對方“未明確開口”要你幫忙的情況下,你會“知道”對方可能需要你做些什麼,而“主動”先做什麼。但似乎你的主動協助並未獲得感謝,最後也可能因結果不如預期而被責備、甚至面對言語霸凌。面對說話不算話或是將過錯推給你的人,我猜想你可能一開始有“介入”對方的問題中,所以對方才有機會將問題責任推到你身上來吧?!
- 減少成為「拯救者」,就會減少進入心理遊戲中。但,我也必須要說:這件事不容易做到。困難之處在於:需要控制自己想主動幫旁人(親朋好友)做些什麼的想法。請不要誤會,急迫性危險的狀況,仍是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提供協助。當你注意到自己想主動為對方做點什麼時,請試著問問自己:「對方有開口要求我幫忙嗎?」若沒有或不明確時,請按捺住你想助人的衝動念頭吧!也請不要對自己太過嚴苛,請由小事慢慢開始嘗試改變。因為,改變會由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慢慢發生。
- 成為「受害者」之前,你是「迫害者」角色:沒人希望自己是「迫害者」,但這裡指的「迫害者」單純是指對旁人做了對方不喜歡的事(心裡的感受)。如:討厭大聲講話的人,那麼”大聲講話的人”對你而言就是一位「迫害者」。當你“認為”對方“應該”做些什麼時,你是用你內心的標準在看對方做事的方式,“應該”是屬於你的標準,非對方的標準啊!這樣情況之下,對他人而言,你就會成為「迫害者」的角色。我不禁好奇的想問:若對方未做到你認為的應該,會怎樣嗎?當你糾結於對方”應該”如何時,很可能會惹怒對方,那麼你就會”莫名其妙”地轉變成「受害者」了。
- 要如何減少處在「迫害者」這個不討喜的角色中呢?請讓每個人為自己負責,因為你的”應該”在旁人眼中可能是過多的干預啊!我之前在傳統產業,產品設計圖中的每個尺寸都會標示「正負公差值」,如:80 +/-1,也就是說81-79都是可接受的範圍。如果你的”應該”是+/-1,但對方是+/-3、甚至是+/-5時,你覺得你們的認知落差會有多大呢?!
- 人際間的「拯救者」角色,很容易在過程中”不小心”轉變成「迫害者」的角色,因為過程中習慣性的”應該”會隨著時間慢慢出現。所以:
請您多注意自己的需求,忽略他人未開口的要求;
請您多忽略人我的差異,注意自己未滿足的需求。
希望我的回應,能提供你不一樣的視野看待自己。
我是Iming心理師,在〈好說人際解憂所〉,陪你好好說心事。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