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好說商學苑|社群與多元創作思考探索 – 我剛起步的第二人生

課程前的表單問題,我花了一點時間思考才能回應,因為我的自媒體帳號 (FB / IG / Youtube / Pinterest)只是拿來找資料或是消磨打發時間罷了。對經營自媒體所知甚少的我,何以參加課程呢?我想,正因為「不知道」,才想一探究竟吧!

課程中,我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原來這個概念可以這樣應用與連結啊」。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主題與自身經驗的連結:

1. 「Influencer」:

在思考接下來的個人職涯規劃中,期待自己可以透過文字及行動帶來影響力,但如何讓自己與眾不同?查叔提到找到競爭少的藍海,雖不見得會馬上見到效果,但先行者也具備相對性的優勢可建立市場規則。這段話給了現階段的自己一些前進的動力,對於如何在眾多心理師們經營自媒體的紅海中找到自己可以聚焦的藍海,我想我有一些想法萌芽了。

2.「第二曲線」:

查叔提到台灣平均年齡約80多歲,每個人的第一人生約略在50多歲達到高峰,但後續的20-30年呢?於巔峰時期開創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是讓自己能繼續前進的方法。如同自己在〈順勢而為之中年轉職〉一文中提到,我算是個只專注於眼前想做的事,沒有什麼特定計畫的人,但似乎這樣順勢而為的態度,反而讓我的人生有了與眾不同的風景。還記得結束全職實習時,教授的回饋是:「你學習到的專業能力,可以讓你在未來30年繼續服務當個助人者」;讀著回饋,我心想:「有需要那麼辛苦一直工作到70多歲嗎?還是教授不知道我其實是位中年人啊?!」看著查叔簡報上的呈現第二曲線,我想我已走在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旅途上了。

3. 「黃金圈」:

查叔分享常見的創作是:What什麼–How如何–Why為什麼;但其實受眾在意的是:Why為什麼–How如何–What什麼。原來〈黃金圈〉的概念可以這樣應用到文字書寫內容上,除此之外也讓我聯想到《自我覺察》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概念來說明:

Why為什麼 為什麼對某人生氣了? 因為對方做的事?說的話?或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的遷怒?

How如何 怒氣如何被表現出來? 心跳加快、講話大聲、拳頭緊握…等。

What什麼對方做了什麼事? 扯後腿、口氣不好、亂講話…(可具體描述的事)。

如果順序顛到了,糾結在對方做了什麼事讓你生氣,那麼就很可能變成只是在抱怨而非自我覺察了。

今早,在臉書動態回顧中出現一段與WHY相呼應的內容,是5年前授課教授送我的一段話:「因為你很愛問為什麼!所以你不會被框架侷限住;但這樣你的也是辛苦的,因為你是嘗試在鬆動框架的人…在助人工作上,期許你們每一位都可以持有“好奇心”,不帶評論單純地用好奇的心態去探索每位個案背後的問題…」。當年教授的一席話,剛好可以用來總結這篇文章。

謝謝查叔精彩的分享!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