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心理遊戲篇|黃金法則–事不過三!

重啟忙碌的全職工作後的第一個發現是:忙碌,真的會降低自我覺察的敏感度。其實,對自我情緒的敏感度仍在,但是,卻因為忙碌而讓情緒“稍縱即逝”。白話一點來說,就是覺察情緒浮現,但沒時間理會,因為手邊有其他事情需要優先處理。這也是我在情緒之重,需要有人陪著一起走中分享:處理事情的同時,也要留意心情的原因所在。

利用連續假日,我找了一段時間梳理自己的狀況,然後…我發現,原來一段時間以來,我處在心理遊戲中而不自知。對!不需太驚訝!這就是心理遊戲“吸引”人之處啊!我覺得,心理遊戲就像是磁鐵般,容易將人輕易地吸引過來。認真說來,我也不是沒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進入了一場心理遊戲,只不過,要在進行的過程中釐清楚細節是有難度的,就好比是在站在迷霧罩頂的迷宮中,需要小心翼翼地找到通往出口的路般,充滿挑戰吧!

心理遊戲的主要特徵:

1. 溝通初期,某一方拋出了餌,即願者上鉤曖昧溝通

2. 對過程中發生的事,會有種《咦?剛剛發生什麼事了?》的困惑感

3. 雙方改變了角色,即戲劇三角中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角色變化

4. 對同一個人、同樣的溝通狀況發生過至少三次

5. 結果是雙方都感到不舒服的。

如果,你與某個人的互動溝通中,讓你覺得符合上述五個特徵,而第3點特徵是主要指標。那麼,你與對方便是處在心理遊戲的互動中了。需要留意的是,心理遊戲並未有確切的時間,也就是說心理遊戲發生的過程(由開始到結束):可能是一個小時、一天、三天、一週、一個月,甚至是半年或一年。所以,時時刻刻保持自我覺察是必要的。互動中可以試著問自己:在關係中,我感到自在嗎?若不自在,那原因是什麼?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是:對方說或做了什麼,以及自己是如何回應的。請謹記:黃金法則–事不過三,若處在不自在的關係中,讓你有股似曾相識的熟悉感,那麼請找出心理遊戲發生的誘餌∕曖昧溝通在哪裡!

發現心理遊戲後,該做什麼?

《溝通》,是破解心理遊戲的最佳方法,進而讓雙方的關係更靠近。但溝通的結果,取決於雙方是否能開誠佈公地討論各自的害怕。之所以用「害怕」這個詞,是因為進入心理遊戲始於曖昧溝通,而曖昧溝通主要是因為溝通的雙方,各自保留隱而未言的訊息。可能是覺得,我不說清楚對方也應該要知道、或者是我說了對方可能會看不起我…等等。溝通過程中,除了不能帶有太過情緒性的用語外,也考驗雙方是否願意為彼此的關係嘗試不一樣的互動方式。如果只有一方想要有所調整,而關係中的另一方不為所動,可能是生氣或是默不出聲,我想這也代表不動的那一方或許仍未準備好吧!

《溝通》是點出雙方互動中的盲點或問題點,也代表不想再玩耗費心力的心理遊戲,但這代表對方若不調整便需要另外找玩家。當你有所覺察,拒絕繼續玩心理遊戲時,你能否承受對方的反彈、情緒勒索、或是結束關係呢?再者,如果首次嘗試拒絕與對方再玩心理遊戲,獲得比你預期還要大的反彈,那麼請稍微減緩一下力道。舉例來說,原本投入心理遊戲中的心力是8分,與其一次降到0分,或許可以嘗試漸進式遠離心理遊戲,藉以緩解關係中的衝擊。過程中,若自己又再次捲入心理遊戲中,也請不要苛責自己,因為單是能夠覺察關係中的心理遊戲,就是一件很值得鼓勵的事了,這代表:你想要善待自己、想要改善雙方的關係,只是,對方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尚未準備好離開心理遊戲。

嘗試《溝通》幾次後,若發現對方會選擇或找機會避開此話題,那麼你可能需要思考:是否要繼續處在這段讓你不甚舒服的互動關係中。因為既然無法調整或改善雙方的關係,那麼另一個方法就是不要讓自己捲入心理遊戲中。只是,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為每個人進入心理遊戲,是為了獲得渴望的親密關係啊!

〈心理遊戲〉中沒人是贏家!保持覺察,讓關係更親近!

我是Iming心理師,陪你鬆動曖昧溝通中的心理遊戲,邁向自主。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