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就事論事,何以有人容易對號入座呢?

「就事論事」,若以TA溝通分析的語言來說,就會變成:「何以成人自我狀態A,容易被討厭呢?」,其實這才是我腦海中一開始浮現的標題(不過,這樣的標題太不貼近社會大眾了@@)。切入正題之前,我想先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中,對溝通分析P-A-C三種自我狀態的描述:

就事論事,何以有人容易對號入座呢?

就事論事,何以有人容易對號入座呢?

就事論事,何以有人容易對號入座呢?

總結我在〈三個我〉一文中所述,原則上,成人自我A就是依據5W1H對【當下】狀況進行判斷與評估;而父母自我P和兒童自我C則是受到【過去】所影響。

就事論事,何以有人容易對號入座呢?

接下來,我想繼續用請問問自己:拿掉「頭銜」之後,我是誰?文中那段對話來探討。我將對話縮減為我與跨部門主管兩人的對話。通常在問題解決的溝通中,幾乎都是成人自我A討論解決方案的對話,但一不小心其中一方可能會改變自我狀態拋出心理遊戲的餌,也就是〈曖昧溝通〉中提到的心理訊息,而非口語上的社交訊息。

〈對話〉中的自我狀態

某主管:這個品質狀況,不是客戶說怎樣就是怎樣,我們也需要進行測試才能確定問題點。(對話1)

該主管回應的很合理,因為當客訴發生時,不是客戶說什麼就照單全收,工廠需要進行相關的測試以確認問題點。所以這是該主管由成人自我A說出的回應。

業務:我下班前要先讓客戶知道我們後續要如何處理及需要多久的時間?

某主管:還不確定啊,就先跟客戶說我們要進行測試吧。

我:既然要測試,那要不要順便將○○也一併納入測試呢?(對話2)

我提出這個建議的出發點是,既然要花時間做測試了,不如同時測試假設1和假設2,以確定整組產品是否有狀況。就問題解決的時間性而言,這也是由成人自我A說出的回應。

某主管:為什麼?(對話3)

「為什麼」,就是成人自我A進一步想釐清問題。

我:因為我們提供整組的產品,會不會客訴中的瑕疵其實是○○導致的?(對話4)

我在問題解決狀態下的成人自我A,說明提出假設的原因,我認為自己是處在就事論事的狀態下,但我的回應聽在對方的耳裡,卻可能帶有指導的意味。試想:同為部門主管、對方又是比我年長多歲的男性,會願意依我所說的去做嗎?也就是說,我可能會挑起了他的防衛,而他的選擇不外乎戰或逃!

某主管:客戶的email又沒提到,不要以為你是唯一看懂英文的人!(對話5)

客戶的email的確沒提到我推測的問題點,這時該主管仍以成人自我A說明他自己的立場。不過,後面這句「不要以為你是唯一看懂英文的人」,雖然他說的也是事實,但卻帶有挑釁的意味。這時候,該主管的自我狀態由成人自我A,變成了父母自我P。由A轉變為P的內心變化可能是:什麼?一個年紀比我小、又不懂現場運作的女人家居然來告訴我該怎麼做!對方這樣的心態,也呼應我在對話4中的猜測,當發現危險(感覺會被貶低)時,防衛機制便啟動了,所以需要反擊。

成人自我狀態A,其實是無辜的!

在問題處理上,以5W1H進行判斷、就事論事描述,可算是恰當的工作態度。但何以就事論事,有時候無法順利解決問題呢?就如同魔鬼藏在細節裡,而問題藏在人心中啊。

如果,同樣一句話,聽在旁人耳中沒有覺得被針對、或不被尊重;

但是,同樣一句話,聽在你耳裡卻覺得被多次針對、或倍感羞辱;

那麼,這樣一句話,就是勾起你的防衛、並讓你的自我狀態轉變。

試問,這樣一句話,何以你會覺得不舒服呢?勾起你什麼往事嗎?

最後,我想再摘述一次:

類似橋樑般存在的成人自我狀態A,是唯一屬於【現在、此時此刻】的自我狀態;而父母自我狀態P和兒童自我狀態C都是受【過去】影響。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每個人的PAC自我狀態總能量是固定的,簡單來說,若能量以100%來比喻的話,PAC各佔三分之一(1/3),在不同情境下PAC的能量流動也會改變。舉例來說,若P能量為20%、A能量為30%、C能量為50%,那麼主導權便是在C,所以成人自我A在【當下】會選擇以兒童自我C【過去】的經驗為主要反應。

相信大家都知道日本有所謂的「立食(立ち食い)」文化吧!基本上是讓客人用完餐就離開,快速、不久留、增加翻桌率的站立飲食文化。同理可證,〈就事論事〉基本上是為了快點找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溝通方式,既然沒有人打算久留進行更多的互動交流,那麼自行搬椅子入座想要久坐的人,在想什麼呢?!

我是Iming心理師,在個人成長的旅途上,與你分享我的心發現。

P-A-C自我狀態,相關文章可參考下方連結:

  1. 【心理遊戲】系列之5〈過去&現在〉
  2. 【心理遊戲】系列之6〈三個我〉
  3. 【心理遊戲】系列之7〈互補溝通〉
  4. 【心理遊戲】系列之8〈交錯溝通〉
  5. 【心理遊戲】系列之9〈曖昧溝通〉
Iming

40+ 以跨領域的身份成為諮商心理師,在尋找適合自己理論學派的旅途上,受到TA溝通分析創始人E. Berne以風趣、簡潔易懂的方式命名心理遊戲所影響,從而聚焦於TA溝通分析理論的學習與心理遊戲的探討。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心》發現:心情抒寫 & 心理遊戲,期待透過文字產生陪伴與鬆動的力量。